【老外谈】回望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二十四:重新思考泡沫增长的代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11-01 09:15:48

编者按:1981年,龙安志(Laurence Brahm)以大学交换生的身份第一次从美国来到中国,此后近4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他是律师、作家,同时也是喜马拉雅共识机构创始人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级国际研究员。他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以及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

自2018年5月24日起,中国日报网每周四刊发一篇连载文章,讲述龙安志眼中过去40年中国发生的巨变,从11月起,将每周于周二、周四各刊发一篇。敬请关注。

【老外谈】回望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二十四:重新思考泡沫增长的代价

作者(右)和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 [龙安志供图]


2002年3月,北京君悦酒店大堂人声鼎沸,2002年世界经济论坛春季会议在此举行,中国社会各界名流汇聚于此。在君悦酒店灯火辉煌的大堂里,中国的泡沫正在迅速膨胀。

我重新思考了一下。

从局内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大规模改革已经完成。国有企业稳步转型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WTO),这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描绘了不可逆转的路线图。同时,中国不可避免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

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并决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西方媒体继续谈论中国的经济改革。但在局内人看来,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这场大规模的结构改造已经完成。汇率和利率问题将继续吸引媒体的关注。西方政治家也会把目光投向这些问题。中国将会让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这些都是技术问题,不是真正的改革。

于我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领导人是否会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使其经济成就持续下去?

不论是否经历过通货膨胀、1997年金融危机或国有企业改革,中国都已经向世界证明,在华盛顿宣扬的强硬新自由主义道路之外,还有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经济体都投来关切的目光,它们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这场中国试验。

中国根据自己的社会需求和条件,开出了自己的经济发展“配方”,它不同于西方国家写就的经典经济发展公式。中国经济取得成功,这证明那些西方公式有其局限性,当今世界存在许多不同的发展路径。不过,无论国家或制度有何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项挑战的解决方案常常会引发另一项挑战。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努力推动工业现代化、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出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然而,改革成功后,环境保护以及文化保护和认同的问题出现了。这将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中国也将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在快速增加与发展的泡沫中,必须头脑冷静地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经济成就会延续下去吗?

我想起了1992年在北京市郊一个乡村仓库里发现的那些破碎的屏风。每一面屏风上都用汉字刻下了一种中华传统价值观,比如尊重、同情等等。可是,据说那个村庄很快会被推平,用于一个豪华别墅房地产开发项目。刻在屏风上的那些汉字突然在我的脑海里变得清晰、重要起来,因为它们必须得到完好的保存,作为中国未来社会价值观的根基。

我开始回想当初是什么把我带到中国的。

是将佛教、道教和儒教原则兼收并蓄的中国哲学吗?这些思想派系把生命看作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这一古老的“配方”似乎可以应用于当代社会。我有很多商界、学术界和新闻界的朋友,他们起初是对这种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感兴趣,后来纷纷学习了中文,最终移居中国。

我想知道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否还“活着”,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中国的少数民族群体?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某些中国汉族文化实际上来自蒙古族、满族、藏族或其他民族。这些民族曾在历史上某个时期统治过中国的大片疆域。

很少有人意识到,来自南亚、中亚和北亚的民族群体对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中国文化的演变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来自遥远的地方,代表了这些曾在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统治过中国的民族群体的审美情趣。

因此,随着传统的逝去,某些核心价值观可能仍然留存在它们出现的地方。很快,我就有机会去中国西部看看,去那里一探究竟。

(编译:谌融)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