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谈】回望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十六:龙争虎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9-06 10:11:42

编者按:1981年,龙安志(Laurence Brahm)以大学交换生的身份第一次从美国来到中国,此后近4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他是律师、作家,同时也是喜马拉雅共识机构创始人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级国际研究员。他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以及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

自2018年5月24日起,中国日报网每周四刊发一篇连载文章,讲述龙安志眼中过去40年中国发生的巨变,敬请关注。

【老外谈】回望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十六:龙争虎斗

作者和朱镕基在人民大会堂。(龙安志供图)

1999年1月,北京迎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凛冽的北风吹走了十二月的积云,抬眼望去是一片清朗的蓝天。明媚的阳光穿过银杏树和柳树光秃秃的枝干,在中南海的湖面上映射出粼粼波光。这里曾经是历朝封建帝王的行宫,如今成为中国政府的权力核心所在。

正是在1999年1月一个寒冷的冬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到访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非常期待此次会谈,这原本应是一场私下的、非正式的、不公开的会谈。朱镕基总理安排在中南海接待格林斯潘。会谈期间,央行行长戴相龙坐在朱镕基总理的左侧,仔细聆听从格林斯潘口中说出的每一个字。

这场会谈就这样开始了。朱镕基总理向来访的格林斯潘介绍了中国过去一年的经济形势,以及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造成的严重灾情。灾后重建于中国政府而言无疑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但朱镕基总理认为可以借此机会改进受灾地区的城市规划、重建当地的基础设施。朱镕基总理还与格林斯潘讨论了一个更加迫在眉睫的难题,即中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持续性重压。

格林斯潘被普遍认为是克林顿政府治下美国经济繁荣的首席建筑师。毫无疑问,当时美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亚洲金融危机也贡献了一份“力量”,大量资金从亚洲市场抽离后注入美国,推动了美股互联网泡沫的空前膨胀。纯粹受到过剩货币资金的驱动,股市飘红以及信贷推动的消费增长,成为支撑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格林斯潘预测,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可能会成为区域性货币“多米诺骨牌式”崩溃中下一个倒下的国家。但朱镕基总理斩钉截铁地表示:“人民币将会保持稳定。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未来将继续如此。”

朱镕基总理的意思很清楚:人民币不会贬值,中国有责任支撑亚洲。他也明确地表示,中美两国应“强调和加强财政方面的合作”。如果要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也必须采取行动。

朱镕基总理和格林斯潘的官方会谈结束后,戴相龙与格林斯潘进行进一步的私下讨论。戴相龙表示,中国将密切监控“短期资本流动”,要求“美方积极发挥作用”。戴相龙是在告诉格林斯潘,美国应当管好国内某些基金经理。部分中国政府官员认为,港币一再遭到狙击,不排除是受到政治因素驱动,因为破坏香港的金融稳定,可以迫使中国拿出外汇储备支撑港币。

不过,格林斯潘提出另一个讨论事项。他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将创造一批新的就业岗位。

朱镕基总理领会了格林斯潘的意思。虽然加入世贸组织无疑会使中国国内的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但也将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当时,朱镕基总理推进的国企三年改革计划进入第二年,工厂倒闭浪潮下如何安置下岗工人再就业,加入世贸组织提供了一个摆脱困境的可能。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朱镕基总理表示:“我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于中国、美国和贸易本身皆有利,我想尽快推进这件事情。”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我们都很清楚了。不过讽刺的是,如今中国拥护世贸组织、推动全球市场一体化,美国却在反向而行。时代真的变了。

(编译:谌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