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谈】回望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九:向协调的市场经济转型(上)

作者:龙安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7-19 09:52:42

编者按:1981年,龙安志(Laurence Brahm)以大学交换生的身份第一次从美国来到中国,此后近4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他是律师、作家,同时也是喜马拉雅共识机构创始人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级国际研究员。他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以及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

自2018年5月24日起,中国日报网每周四刊发一篇连载文章,讲述龙安志眼中过去40年中国发生的巨变,敬请关注。

【老外谈】回望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九:向协调的市场经济转型(上)

作者(左)和朱镕基。(龙安志供图)

我第一次见到朱镕基本人是在1988年,当时他担任上海市市长。在朱镕基上任之前,对外商来说在上海投资无异于一场挑战,各部门间缺少沟通协调,审批和办事效率低下。

出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引进外资。他把所有部门召集起来,将其业务整合到一个地方办理,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朱镕基把这称作“投资一条龙”。

作为香港美国商会代表团的成员,我受邀来到上海。我们代表团此行的目的是弄清楚这条“龙”究竟如何运作。

朱镕基在一家宾馆的会客室里接待了我们。他迟到了一小会,匆忙走进会场,然后直接进入主题,谈起他推出的一站式服务如何让投资进展得更加顺利。坐在我旁边的一位香港商界领袖注意到,朱镕基一身西装笔挺,但脚上竟然穿了一双登山鞋。会议接近尾声时,朱镕基为迟到一事向在场的宾客道歉,他解释说因为刚从一个建筑工地赶来,所以才会穿登山鞋。身为上海市市长,朱镕基亲自监督每一个投资项目,实地走访每一个建筑工地,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这次会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上海这位富有活力的新市长更是让我感到惊喜。那时,没有人能想象得到,朱镕基在上世纪90年代将成为中国从社会主义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及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出现的主要驱动力。这个看似简单的“投资一条龙”,将成为中国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的样板。

改变始于1991年2月,中国国家领导人于春节期间到访上海,他们意识到建立在完全计划经济框架下的社会主义无法满足渐进式改革开放的需要。朱镕基后来升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抓工业生产。然而,生产并不是问题,不同工业部门之间无法形成合力,导致从生产、定价、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效率低下才是问题所在。

朱镕基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兼任国务院生产办公室主任。1998年,朱镕基出任国务院总理,国务院生产办公室改组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协调工业投资和贸易、理清各部门权责。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政府部门众多、职能庞杂。并且,每个部门缺乏沟通协调,导致政策难以得到很好地执行。以汽车制造为例,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计划,财政部拨款,电气工程部监督汽车工业生产,钢铁部和化工部提供零部件。汽车造好后,新车运输及办理上路许可等事宜由交通部主管,铁路部则会对铁路运输的汽车数量设定配额。这意味着交通部与铁路部的职能出现部分重叠。而商务部则决定新车如何售卖,被销往何处。至于能够销售多少辆新车?又回归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管辖范围之内。如此循环,办事效率难免低下。

因此,朱镕基实际上组建了一个宏大的综合性部委,主要负责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这与他之前在上海打造的一站式投资服务模式非常相似,他把该模式推广至全国性层面。五年来,新改组的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协调所有的生产、商业、运输和市场政策,通过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缩小其规模,来破解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局。

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协调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与健康的国家长期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在一起,迸发出新的活力。

(翻译: 谌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