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控”海信:走进“无人区”

来源: 中国道路研究出版中心
2020-06-15 17: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新基建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官方明确其范围界定之后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智慧交通建设作为AI、云计算、5G等技术的融合交汇点,被认为是发展新基建的重点方向,近年来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也提出,“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建议,优化智能交通项目采购规则。

新基建浪潮下,智能交通如何通向未来?

面对智能交通领域“重价格、轻技术”的采购导向,在两会上,作为企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海信董事长周厚健表示忧心。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一直被国外品牌所占据,国内品牌经过十多年持续投入研发和技术创新,已取得一定成效。以智能交通核心系统信号控制为例,2019年国内品牌占比已达到九成。

但是近几年各地智能交通采购数据显示,行业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出现不断下降趋势。2019年,我国智能交通行业技术能力排名前十的企业占据25.24%市场规模,相比2018年的32%大幅下滑,而一些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研发资金投入的企业所占份额却在不断增加。

“重价格,轻技术”的采购倾向,打击、伤害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中国的智能交通将难以再世界产业技术之林拥有一席之地。

周厚健提出优化政府采购规则,重视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保障研发投入。

新基建棋盘之下,为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带来想象空间,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海量分析和挖掘智能交通一体化管控平台,政府可以实时掌握城市交通整体运行态势;根据交通预测和事件类型高效完成研判、智慧和处置的联动,针对处置突发效率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数据实时共享。

这些想象想要落地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完成。

“海信一直坚持‘技术立企’发展思路,在1988年进入智能交通领域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发,可以说海信是智能交通领域的技术控。”

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今年以来,海信建成山东省首个企业级的车路协同测试基地,同

时技术加持国内首条公交线路落地。“新基建”浪潮之下,“技术控”海信智能交通布局全面加速。

等风不如造风,超前布局

造风者从来不是追赶上一个风口,而是创造下一个风口。

优秀的企业都不是追逐上一班列车,而是思考如何创造下一班列车。

海信大胆造风,敢于打破常规,开辟新出路。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探索智能交通的企业。

海信在智能交通领域的造风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1998年,海信网络科技进入智能交通市场,那时,智能交通的概念在国内落地不过3年时间,智能交通科研刚刚起步。国内智能交通市场还被国际巨头把持,一台信号机售价10多万元,海信的智能交通产品甚至进不了政府采购清单。

“我们专门去调研,发现智能交通行业未来市场很大,而且国内没有形成领头企业和充分竞争格局,全国的底子都很薄弱。”陈维强1998年从哈工大博士毕业来到海信不久,就加入到智能交通研发团队,一路参与见证了20年来海信在这一领域的一步步发展。

没有人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奥运会其中的一个插曲。彼时,年轻的海信网络科技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智慧交通项目大战中一战成名,打败西门子、泰科等国际品牌,在同等技术能力下,为国家节省了三分之二建设资金。那一刻,参与奥运会智慧交通项目的一些政府官员、合作伙伴才第一次真正看清海信智慧交通的真面目。

海信智慧交通的资本,不仅仅是年轻,更有年轻人该有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海信在该领域申请知识产权共720项,专利数量在行业前三名中占比近70%,海信还主持或参与了智能交通领域的41部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

2019年,海信厚积薄发,正式发布“云脑”战略。“交管云脑”在2020年疫情防控中释放巨大能力。

新冠肺炎具有传播速度快、潜伏期可传播、难识别等特点,针对突发的疫情,海信快速成立疫情防空专题研究项目,在交管云脑的基础上,推出疫情防控全景指挥平台。

海信交管云脑可视化监控平台

海信疫情防控全景指挥平台可实现对亿级车辆的快速检索与分析,并可对重点车辆进行拦截报警,实现实时追踪和行驶轨迹预测,并通过一键红灯堵控和视频追踪监控,对车辆进行安全有效监控。

在对人群信息管理方,该平台将外地人口入市、本地病情传播等信息通过防控监测云图方式呈现出来,让当前疫情态势一目了然。而基于知识图谱技术智能推断出患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及时发现传播源头或者超级传播者,并能更准确分析出高危人群。

“疫情考验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免疫力,也是一座城市的免疫力”。海信的“交管云脑”助力疫情防控,让城市科学治理实现常态化。

城市“拥堵病”的克星

2018年底,青岛市即墨区上线了基于“海信”云脑的智能交通信息指挥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对道路车辆进行实时监控,依靠AI的精准图像分析,对交通违规行为在第一时间内实现精准查缉,可以有效提高交通治理的效率。

去年10月某日,青岛市重庆南路清江路路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青岛交警利用基于海信“云脑”系统的自主警情发现、最优派警等技术后,从发现警情到民警到现场,只用了短短7分钟,避免了拥堵的蔓延。类似的故事,青岛每天都在发生……

高德地图去年1月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青岛的拥堵指数实现了连续4年下降,成为全国拥堵改善最明显的城市。

像青岛一样,海信也帮助贵阳成功摘掉了“十大堵城”的帽子。而在另一份“全国拥堵同比改善TOP10城市排名”中,海信的智能交通系统则让济南、石家庄、西宁、烟台5座城市跻身榜单。

摘掉“堵城”帽子的背后,是海信云脑战略深入落地的具象化。

2019年8月,海信正式推出的升级版交管云脑拥有数据提纯、精准感知、自动决策

三大“超能力”,让交管云脑像一个城市交通的医生,既能根据大数据分析出城市交通病的病因,还能够给出最优的处置方案,以保障城市交通运行通畅。

千帆竞渡,海信凭何御风而行?

做企业没有一劳永逸,竞争的格局时刻都在变化。

随着智能交通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未来千亿元级规模的市场,吸引了百度、阿里、滴滴、腾讯、高德等各路玩家布局。尤其是阿里、腾讯,摧枯拉朽一般走“集体推进”路线,常拿下包含交通、安防在内的智慧城市整体打包项目,“大脑”、“超脑”等概念轮番洗脑轰炸。

在被问到“这是否会对海信造成冲击?”

海信网络科技副董事长刘雪莉不以为然。

“我们做的都是客户端的应用落地,阿里名气比较大,资金优势很大,但是阿里真的可以做好应用端的项目吗?我是打问号的”。

她认为,应用落地要有行业用户的积累,税务有税务的业务规则,交通有交通的业务规则,轨道有轨道的业务规则,你能把所有的业务规则都吃透吗?阿里想通吃是很难的。

“我们的竞争力在哪?实际上还是在技术,技术产品是我们的铁饭碗。”陈维强说,骨子里流淌着“技术立企”的血液,海信坚信技术的力量,坚信进入每一个市场领域一定要有核心产品的沉淀,智能交通领域亦不例外。

这几年来,海信持续在智能交通技术上进行研发投入,形成了在城市交通、交通运输、轨道交通等细分交通业务板块,并且建立了行业内最大规模、最强实力的研发队伍,拥有了行业内最强的创新能力。

“海信网络科技是榜单上发展最为均衡的企业,不仅在智能交通领域,在安防、轨道等领域也有上佳表现。”ITS114 统计报告认为。

“技术底盘越大,越难被颠覆。”技术上的自信让陈维强坚信,海信智能交通的底盘足够沉,互联网公司想要撬动有一定难度。只要围绕着技术创新来做,就会做到最好。

海信不是做家电的么?

是,也不是。

海信是做家电的,但海信做的不仅仅是家电。

5年来,海信在光通信、激光电视、画质芯片上的技术突破,以及体现在产品上的创新,已使其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拥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周厚健未雨绸缪,在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前很多年,就收购了日本与美国的芯片公司,为海信提供了“芯”的支撑。这不是心血来潮的偶然之作,而是深谋远略的战略远见。

在智能交通领域,在光通信领域,在画质芯片领域……在无数个人们从未想到海信会进入并赢得未来的领域,海信进入了,并且赢了。

甚至在互联网平台领域,海信都建立了其在整个中国不可撼动的地位。海信的“聚好看”,因其软件与硬件的协同,使其迅速拥有了千万级的用户,并且实现了盈利。对于一家视频网站来说,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但是聚好看却用很短的时间做到了。

对于海信来说,当它成为若干个领域的领导者之后,它将变得极度孤独。前方便是无人区,没有向导和路牌,甚至没有任何光亮,只有周厚健带着那些赶路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它就像是一场长征。一群人义无反顾地走出舒适区、走进无人区。他们并非不喜欢安适,只是他们清楚,中国需要有人探索无人区,需要有人在无人区建立新的游戏规则,需要用技术改变人们对中国的认知。

不等风、不追风,勇于造风,敢于创新的企业,才能赢得未来。

 

 

【责任编辑:舒靓】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