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生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中国银保监会 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对于金融从业者而言,美元从来不是一个新话题。我们时常需要密切关注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货币决议;投资者们也常常要根据美元指数的走势随时调整自己的投资决策;一些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往往得看美元的脸色行事……而美元指数的每一次变动、美联储基准利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会给全球的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不小的影响。正因如此,无论何时讨论美元这个话题,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美元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政治学界,都对此进行过不少的探讨。尤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年代,很多世界级的名家都写过经典专著,对美元的“特权”或者说“霸权”进行溯源与反思。例如,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的《嚣张的特权》、弗朗西斯·加文(Francis Garvin)的《黄金、美元与权力》、乔纳森·科什纳(Jonathan Kirshner)的《货币与强制》、保罗·沃尔克(PaulVolcker)的《时运变迁》等。虽然这些著作观点多样、侧重不一,但都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美元在某个历史阶段的特征,阐释了美元权力的由来和发展。较为遗憾的是较少有作品将美元放入历史的多维视角,从社会思潮、国际关系、经济生活的综合角度,跨学科地探讨美元从诞生以来的演进历程,从历史的动因中摸索其兴衰规律。叶冰的这本著作,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些空白。
此书成书之时,叶冰任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的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主要负责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研究以及境内外资本工具发行等工作,“美元研究”是她的日常功课之一。在此之前,叶冰曾长期从事投资者关系工作,那一段经历使她积累了与境外机构投资者探讨交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相关问题的一些经验。读了此书,也许你会发现,一度被境外财经媒体炒作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四万亿”“影子银行”等问题,也不过是美元问题的一些延伸与变奏。另外,叶冰还曾作为高级翻译,陪同工商银行总行的高管多次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达沃斯、巴塞尔等组织的年会和论坛,目睹金融危机前后国际社会关于美元地位、金融系统改革的激烈争辩。由此可见,作者对于美元问题的探寻,并不只是单纯的案头研究,也是从业十多年来的思考总结,具有立足于实际的根基,这是我想要推荐此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书值得一读的另一个原因是,作者较为特殊的学术背景。叶冰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师从韩敏中教授研究英美文学,对于欧美历史和社会变迁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尽管后来从事金融行业,但长期培养的学术习惯,使她的视角比较宏观和独特,面对美元这一当今世界的“关键元素”,她倾向于从历史、社会、人文的角度加以解读。沿着这个脉络,叶冰拜入外交学院赵怀普教授门下继续攻读欧美研究博士学位,此书是在她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持续深入研究而成的,兼具学术与现实意义。同时,这本书也不乏阅读乐趣——它有时候读起来就像一本另类的“金融史”,对于金融历史所描述的那一切,似乎又都指向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奇点临近》一书中,第一次将“奇点”这一数学和物理学概念作为隐喻,用来形容某个既确定存在又难以被确切定义的时空点。一旦跨越了奇点,一切我们原来习以为常的理论、认知与常识都将不复存在,甚至整个历史性的进程似乎也都将被颠覆,这正是此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在浩瀚与纷繁的历史中,探索美元的奇点。如果将视线充分拉远,在历史长河中观察美元的社会属性变化,我们将能看到美元的数个奇点,从1944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到1976 年牙买加体系出现,到20 世纪90 年代美式金融自由化的大幕开启,到2008 年的那次全球金融危机……每当跨越这些奇点,无论西方经济学理论,还是经济金融规律,乃至于社会意识形态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读完此书也许会有一种感触:美元的力量确实不容小觑,我们今日所处的这个世界,许多角落、许多现象,都是由美元所裹挟的历史浪潮所冲积和塑造而来的。
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下一个奇点会不会存在,它会出现在哪里?美国所骑乘的这头“资本怪兽”,在其日益脱缰的过程中,究竟要将世界带往怎样的方向?在效仿欧美成熟市场过程中,是否需要更多具有理性和建构性的中国意识?人文理念、人文关怀和东方智慧,该不该、能不能与资本的逐利性相抗衡?人民币国际化的顶层设计应当遵循怎样的方向,如何避免重蹈美元的覆辙?
在我们趋向美元的下一个奇点的过程中,有很多事要想,也有很多事可做。也许,不妨从阅读这本有意思的书开始。
美元病——悬崖边缘的美元本位制
叶冰 著
中信出版集团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