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下水道”成中国城市病的缩影 城市为何屡屡被淹?

人民网唐黎明 2012-10-09 10:53:59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城市水面调蓄能力严重不足

城市水面面积是调蓄城市内涝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故宫数百年来几乎未发生内涝现象,原因之一就在于故宫周围有环故宫可起调蓄作用的护城河;同样团城千年以来也未发生水淹现象,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位于具有调蓄功能的北海附近,可以把多余的水排人北海。近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不少市区河湖由于被侵占而缩窄或淤积,导致蓄泄洪能力降低;甚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河湖被填埋(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有湖泊200余个,目前仅存50余个),市区水面所占比例由5%降低到2%左右,如北京南湖渠地区,原来本是一片洼地.作为北京市排水主干河道坝河支流之一的北小河,现已变成超过20万人的望京社区。城市水面减少相应地降低了城市内涝的调蓄能力,从而增加了暴雨内涝的发生频率。

地下管网建设缺乏常规管理和质量监督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路网不断延伸,地下空间日益复杂,相应的管网档案却七零八落,缺乏统筹。解放初期的市政地下管线只有少量的自来水、污水,发展到现有上水、下水、中水、电话、电力、路灯、光缆、通讯、信号、煤气、天然气、热力网等等。而这些管线又分别由几十个单位建设和管理,包括自来水公司、污水管理处、燃气公司、热电厂、电信公司、电力公司、部队和各工矿企业等,如此众多的管线却缺少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

不仅如此,地下管线的规划、测绘及档案资料管理等事项仍然分属于不同部门,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和具体责任的承担,不是你争我抢就是互踢皮球。这种情况下,要解决下水道问题无异于盲人摸象。

除了常规管理外,地下管道的规划和施工监管也存在严重失职的情况。建设前、建筑中和建设后,工程质量往往被忽视,导致低标准建设,劣质材料甚至偷工减料现象频频发生。例如,海淀区安宁庄附近某路段排水管道工程,属于迎奥运市容整治工程,在2008年完工并通过“验收”。路面变得整洁,但积水问题一直未解决,在2011年进行改造时竟然发现地下根本没有铺设管道,仅仅是在路旁挖了几个小小的渗水井,这是典型的“样子工程”。然而,经过两次改造施工,在雨天该路段依然会严重积水,而改造问题却不了了之。

不难相信,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在全国范围内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劣质工程,不得而知。这些半成品、冒牌地下排水工程所构成的城市排水系统,被暴雨屡屡击溃也就不难理解了。

面对“暴雨”城市应急管理脆弱

与北京“7·21”暴雨几乎同期到来的,是7月24日凌晨到达香港的韦森特台风。这是香港13年来最为严重的台风侵袭,却没有造成人员死亡。香港特首将其归功于及时的灾前预警。早在23日下午,香港天文台就频繁发出警告信号,在其挂出8号风球后,除了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传送讯息外,地铁、商场、住宅小区、医院等公共场所都会悬挂预警通知,预警信息传遍整个香港,全港随即有条不紊的避风应急:公司职员提前下班回家,渔船返港,电车停运,大型公众活动取消,消防人员、医护人员和警务人员坚守岗位,随时待命。

虽然在2003年“非典”之后,北京就着手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但从媒体对“7·21”雨灾的报道来看,纸上预案与现实中的抗灾能力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不少关键节点还存在着种种缺陷,一些一线工作人员无所适从,公共资源未充分利用。

城市应急管理是由各部门联合启动的系统工程,在各部门自行其是,行政门槛高企的今天,要让北京如同香港一样,面对灾害事前预警,事后井井有条的抢险救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6.79K
众怒 入侵
全国社保基金条例将施行 1.5万亿将“有规可依”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4.8%
papi酱获得1200万融资 看看国内外的网红是如何赚钱的?
还记得他们的奥斯卡首秀吗? 那时的小李很青涩凯特还不胖布兰切特始终那么美
争做好命女 心理学家教你学撒娇 超模性感演绎奢华珠宝大片

24小时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