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徐家良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在上海共同发布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的制度体系研究》。该书基于全国多地民政部门调研,慈善组织、互联网平台等慈善参与主体访谈及政策文本分析,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慈善事业制度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与实践指引。

该书系统梳理我国慈善事业制度发展历程,提出我国已构建起集领导、法律、协同、动员、监督制度于一体的慈善事业制度体系,也指出了当前我国慈善制度体系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完善、法律衔接不顺畅、支持性制度未落实等突出问题;在监督制度层面,面临着国家机关监督的协同性不足、组织化社会力量监督的合法性有待提升、个体化社会力量监督的持续性不足等挑战。
该书提出慈善事业制度体系优化的五个方面:一是构建一核多元的领导制度;二是构建复合型法律制度,确保《慈善法》及其配套制度体系的完整性,推动社会组织专门立法;三是建立以政带社的协同制度,建立慈善委员会优化央地协同,培育慈善行业组织强化政社协同;四是创新表彰型动员制度,推动广泛的慈善参与;五是建设数字化监督制度,搭建国家层面数字化监督系统,提升组织化社会监督合法性。
中国慈善事业制度体系的发展将聚焦法治化、数字化、全民化三大方向。法治化是慈善事业规范运行的根本保障,数字化是提升慈善治理效能的关键支撑,全民化是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动力。多地已开展相关实践探索,部分省市的慈善数字平台、社区慈善试点已取得积极成效,为全国层面制度体系优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记者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