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举办

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举行。大赛旨在为全国高校青年学子提供一流的数字金融创新展示平台与载体,培养兼具金融素养、技术能力、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举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0 16: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19日,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落下帷幕。本次大赛是以“数字金融创新未来”为主题的高水平案例竞赛,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探索与创新设计,推动数字金融领域的前沿研究,为全国高校青年学子提供一流的数字金融创新展示平台与载体,培养兼具金融素养、技术能力、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大赛由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指导,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承办,高金智库-信也科技联合研究实验室协办。大赛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区块链赋能数字金融”“数据资产金融价值实现”“数字金融赋能普惠金融”四个主题方向展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73所高校共445支团队参赛,通过选拔,24支队伍脱颖而出,晋级决赛。大赛首次引入AI大模型点评案例。

最终,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联通数据资源的确权与入表:挑战与破局”荣获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的“AI大模型赋能股权投资知识管理——基于联银创投智能问答平台建设与实践为分析案例”、西南财经大学的“智惠羽翼·破局阡陌:网商银行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微新解”、厦门大学的“南钢股份(600282):从铁水奔流到数据觉醒,‘智改数转’释放新质生产力”荣获二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蒋兴浩代表大赛主办方为颁奖仪式致辞。他指出,此次大赛旨在为全国高校青年学子提供金融科技创新展示平台与交流载体,通过大赛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聚焦数字金融发展。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以大赛促提升,希望同学们以大赛为契机,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筑牢数字素养根基,积极拥抱科技变革。二是以大赛促融合,期盼更多富有成效的交流与活动,促进学生与企业间双向互动,实现优秀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三是以大赛促创新,要紧密对接国家数字金融发展要求,在坚守“夯实实践基础、产出优质成果”核心定位的前提下积极创新,让每一次竞赛都能成为同学们提升实践能力、展示研究成果的卓越平台。

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史建平发表讲话。他表示,我们正处在一个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时代,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将现实问题带入课堂,打造探索性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其发展对于巩固和提升我国数字经济优势至关重要。大赛很好地契合了培育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已成为推动数字金融前沿研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平台。

高金副院长李峰发布并解读了最新报告《金融科技人才求职红宝书2025》,本红宝书是《全周期金融科技人才认证培育体系》系列丛书之一,在前两年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金融科技求职工具书。高金智库红宝书课题组结合调研问卷分析与企业深度访谈,将金融科技领域主要岗位划分为十二类,即产品类、研发类、测试类、运维类、运营类、营销类、客服类、风控类、数据分析类、投研类、项目管理类以及技术支持类。红宝书还筛选出九大核心专业类别,解析相关专业与岗位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定向匹配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屠光绍发表讲话。他指出,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金融案例大赛比第一届更精彩,包括大赛主题更前沿,案例报告质量更高,大赛科技成分更浓厚。他表示,通过大赛激发青年学生来关注并参与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举办大赛有利于促进教育体系和方式的变革,有利于促进数字金融人才队伍和新生力量的成长壮大。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记者 周文婷)

【责任编辑:王颖】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