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比利时首相亚历山大·德克罗于1月11日至12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德威特为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表示,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起伏之后,中欧关系逐渐重回正轨,双方在经贸、人文、绿色发展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尽管双方在多领域仍存分歧,但目前稳定双边关系是中欧之间的最大共识。中欧致力于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反对“脱钩断链”,共盼在公平的世界秩序下加强对话合作,增强双方作为国际事务参与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3年是中欧之间的交流机制基本重启、双边关系逐渐回到正轨的一年。自疫情过后,中国放宽管控措施,全面开放边境,许多中国商业代表团热切盼望重回欧洲。这是一个重要且充满希望的转折点,在经过了三年的接触受限后,我们非常需要这些民间交流来填补信任和沟通上的空白。
我担任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25年之久,有幸亲眼见证了中欧关系的变化。中欧之间交流沟通的渠道虽一直以来保持开放,但却时不时受到干扰,例如,欧盟于2019年通过的外国直接投资审查规定,以及欧盟于3个月前发起的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中欧政治与经济决策上的差异不仅反映了双方领导模式与文化上的不同,也体现了双方在看待世界方式上大相径庭。
尽管中欧之间的外交、经济关系以及民间交流有起有落,但却从未中断。如今,全球性威胁与挑战不断显现,“脱钩断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明显上升,但我们仍保持着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当多个国家欲要建立起新的贸易壁垒之时,我们应当谨记,保护主义从来不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减轻贫困问题的方案。
因此,进一步加强合作以应对全球饥饿、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才符合中欧双方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尽管欧盟将中国既视为竞争对手,又视为合作伙伴,但它却仍致力于与中国合作,确保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目标方面能够取得持续进展。从2013年双方共同发布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到2019年欧盟发布的《欧中战略前景》可以看出,双方均致力于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18年,阿姆斯特丹、博洛尼亚等欧洲城市为珠海、桂林等中国城市提供了有关固体废物管理、污水处理以及如何建设弹性城市的技术建议,助力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欧盟的一些项目还帮助中国中小企业实施节能方案,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加强湿地保护与物种保护,中国也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力争于2023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的确,在碳排放交易系统、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车辆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气候适应型智慧城市,以及科技发展等方面,中欧专家已经展开了交流对话。然而,在气候问题上,专家们看到双方合作的空间仍然很大,不应被忽视,而是可以进一步发展。在消除饥饿和贫困方面,中欧近年来开展了研究合作。2021年,中国-欧盟食品农业和生物技术工作组成立,食品农业和生物技术旗舰计划也已开展,以加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研究。相关合作提高了双方农业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了双赢。
去年12月,第二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这是四年来中欧领导人的首次面对面会谈。此次会晤期间,中欧关系的存续得到了再次确认。欧洲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将近4000亿欧元,因此,欧盟着重强调了对于“贸易平衡”的要求,并敦促中国确保竞争环境公平、改善欧洲企业的市场准入。但中国指出,在2023年度,欧中贸易逆差已经下降了近17%。
中欧均支持多边主义,同意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双方提到中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减少甲烷排放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并再次承诺在气候行动和改善全球健康方面开展合作。此次会晤的建设性成果表明,中欧仍然致力于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推动双方关系发展,共盼在公平的世界秩序下加强对话合作,并增强双方作为全球参与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4年上半年,比利时将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这意味着比利时将在欧洲事务,特别是欧洲对外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此背景下,比中经贸委员会将继续致力于为比利时、欧洲和中国之间架起交流合作的桥梁。
本文原标题为 "Building an important bridge"
责编 | 宋平 栾瑞英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李舒雨、孙维苹、何佳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