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体化黯然失色
从大约1870年开始,由于运输成本降低,资本和贸易流动迅速发展起来。不过,第一波的全球化由于民族主义兴起以及1914年到1945年间的贸易保护主义而发生逆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下,贸易壁垒减少和运输成本继续下降。对外直接投资(FDI)和国际贸易恢复到1914年前的水平,西欧三十年的经济繁荣奇迹以及随后日本的崛起都促进了全球化。不过,第二波全球化主要对发达国家有益,这是它们的“黄金时代”。
自1980年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而进入国际市场,它们也能够吸引国外投资。从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到2008年全球衰退前夕,这段时间内全球化发展达到了顶峰。同时,即便在此次危机爆发前,认为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中坚力量的观点也更盛行。所以,当经济衰退席卷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时,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驱动全球经济前行,从而也就避免了全球萧条的出现。
随着G20合作渐行渐远,全球经济前景也黯淡下来。在危机爆发前,国际投资高达2万亿美元。虽然现在人口、发展和生产力都发生了新变化,201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才达到1.7万亿美元。这尽管已经是危机后的最高水平了,但是与十年前比还是远远落后。这种状况会影响投资需求、阻碍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落实。
不幸的是,国际贸易形势也更加恶化。长期监测世界各地贸易保护主义活动的全球贸易预警去年发布第18次报告显示,全球出口额不仅增长更慢,而且总量也在下降。制造业价格下跌了接近10%,世界出口价格比2011年的高点仍低大约20%。这种状况尤其是因为G20一些成员国对关键产品贸易设置限制。
同时,作为全球化的第三个阶段,全球移民蜂拥而入发达地区,而发展中地区则继续低迷。更糟糕的,在21世纪一开始就出现了二战后最大规模的被迫性流离失所者。据联合国难民署,2015年超过6500万人因为冲突和迫害逃离家园。
在过去,世界投资、贸易和移民常常随着衰退结束而回暖。今天,仍没有回到这种“常态。”因此,全球经济融合正处在十字路口,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G20的合作。
中国和G20的历史性时刻
好消息是在2008年到2013年间,随着经济增长势头从以大西洋两岸为轴心转移到亚洲,导致亚洲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超过了德国。实际上,虽然中国增速放缓,但是亚洲整体在过去三年间的经济贡献约等于再造一个德国。
在全球危机于2009-2010年结束时,全球GDP的增长一半来自中国,尽管中国的GDP还不到全世界的10%。四万亿元的巨大投资计划支撑了中国的增长,而增长当时也正是世界最迫切需要的。但是虽然刺激方案帮助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维持下来,这也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债务负担,需要多年才能摆脱。
今天中国约占全球GDP增长的四分之一,与其所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大体相当。毫无疑问,中国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担当责任,这从 “一带一路”计划、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能看出来。“一带一路”这个宏大的计划有潜力加速世界很多地区的工业化,而两个银行将补充——而不是替代——目前由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多边国际组织。
然而,中国在经济调整和去杠杆过程中无力再做更多了。现在该是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它们自己的结构调整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让它们减轻长期性停滞和增长减速,并且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只有这样,G20才能把全球经济融合恢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在七月初,G20贸易部长会议通过了协议,决定降低贸易成本、重申致力于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和设立新的全球投资政策。必须感谢在上海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因为这让“去全球化”的前景虽未消除但是至少不会是不可避免的。
在G20杭州峰会后,需要的是多方出击,解决全球贸易和投资下滑问题。否则,全球被迫性移民将会继续加剧,它将损害全球增长的前景和制造世界各地的不稳定。
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心访问研究员。该文基于他在中国知名智囊机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心的研究项目“中国和多极化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