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手记 | 英语的burger是汉堡,德语的Bürger是什么?

海外手记 | 英语的burger是汉堡,德语的Bürger是什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0 01: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下图是一张简化版的欧洲语言地图。看起来是不是挺让人眼晕?这张地图列的只是各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或者惯用语言,各种各样的方言和变体还没标上呢。

欧洲语言地图,图源:jakubmarian.com

如果把各种各样的方言+变体也给放上,那就不是这个比例尺的地图能承载的了。假如我们以巴黎为中心,画一个半径500千米的圆,那光这个圆里的语言就有:

法语,瑞士版法语,比利时版法语等等;

德语,瑞士版德语,比利时版德语等等;

荷兰语,以及其变体弗莱芒语等等;

卢森堡语;

布列塔尼亚方言;

……

光想明白哪种语言在哪里就够人头秃了,这么多语言都学会很明显是个人类大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放眼整个欧洲,语言的数量更是高达200种,日耳曼语系、罗曼语系、希腊语、斯拉夫语系每一个都是个庞然大物,更不用提还有突厥语等外来户。

在中国旅行普通话可以包打天下,在欧洲这些支离破碎的语言显得很要命。七月份笔者去了趟巴黎,跟当地人讲英语,结果有几位当地人明显听得懂却坚持用法语回答,脸上挂着友好的微笑但眼神中透露着绝不妥协的坚定,给我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

指望法国人说英语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八月笔者去了趟柏林,这回学乖了跟当地人说德语。结果当地人一听咱发不出来吐痰似的小舌音,直接跟咱说英语。

我的悲伤逆流成河。

柏林动物园,这座城市里难得的景点之一。

不过笔者依然要说,在我去过的所有欧洲城市里,柏林算是最友好的,没有之一。别误会,这里的硬件和别的欧洲城市一样拉胯:德铁永远都不准时,也不会有人指望它准时;地铁会夹住每一位不会光速上下车的旅客,笔者自己就被夹过;这里的大肘子又贵又难以下咽,吃起来还可能收获邻座异样的目光。笔者觉得柏林对普通游客友好有且只有一个原因,在这里你无论去酒店还是超市,小饭馆还是街边的冰激凌摊,他们问你的第一句话永远是:

“德语还是英语?Deutsch or English?”

同样是欧洲人民,柏林人民就懂得语言不通的切肤之痛,并愿意切身实地为旅客们着想。

欧洲语言千万不要乱猜

对欧洲语言多一点理解,就会明白柏林人民的这种善意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欧洲绝大多数语言都是用26个拉丁字母拼写,即使是希腊语这样的异类,其字母也与拉丁字母有着对应关系。再加上欧洲各国历史交织,很多概念都是一国出现传播到整个欧洲,所以只要懂英文或者别的什么欧洲语言,很多别的欧洲语言单词都不难猜。比如大学(university)这个词在英、法、德、意、西等欧洲语言中拼写都差不多,因为大学这种教育机构本身就是出现在一国,然后慢慢扩散到全欧洲的。

但有些时候也容易吃瘪,遇到拼写一致但意思千差万别的单词。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往德国寄了不少救济包裹,很多人都在包裹上写一个大大的Gift。殊不知Gift在德语中是毒药的意思,虽然我们相信战后等待复兴的德国人不会很介意这一点。

收到美国包裹的德国小女孩。图源:德国联邦档案馆

再比如荷兰语也有room这个词,表示的却是奶油;荷兰语的brand意思也不是商标而是火。这就比较黑色幽默了,假如你跟荷兰人同住一幢宿舍楼,大半夜荷兰小伙迈着一双大长腿惊慌失措地跑出来,喊着“Brand! Brand!”你却一脸茫然,贴心地问他:“是香奈儿还是LV?”

这不要亲命了嘛。

有人说可以翻译。当然可以,但一个民族的语言往往反映了其思考方式,这使得某些单词很难有正确的翻译,更难被外国人所理解。比如在英语中我们用sense或者feel表示“感觉,感受到”,这在德语中对应好几个单词,其中一个叫wahrnehmen,直译就是“抓住了真相”。所以在德语中会有这样的句子:“我抓住了温度降低的真相。”看起来逼格很高,其实意思就是“我感到很冷。”

比这个更夸张的是,有些语言干脆连认识世界的方式都重新定义了。笔者在欧洲语言里没找到合适的例子,但远在之外的夏威夷本地语就很独特,这种语言里原本没有东西南北这几个词。

那他们怎么表示方向呢?这跟当地地形有关系——夏威夷能够住人的几个岛上,基本都有个不算低的山,岛周围则被海洋包围着。所以他们本地语用两个词表示方向,mauka表示“面朝高山”,makai表示“面向大洋”,听起来是不是蛮有诗意的?只可惜,这套系统离了当地独特的地形就不再适用了。

收到美国包裹的德国小女孩。图源:德国联邦档案馆

夏威夷瓦胡岛地形图,从Google Earth上截图得来。

笔者都不敢想,几百年前欧美航海家第一次到达夏威夷时,是怎么跟当地人沟通方向这回事的。那可是个跨纬度的沟通,是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之间的交流,语言学家都未必干得了,得让数学家上。

不可否认的是,语言多样性恰恰是欧洲文化多样性的根源之一。每一个与众不同的单词,都代表了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这也是欧洲各个民族都对自己的语言很自豪的原因。

一个值得研究的例子是德语中的Bürger。很多人从英文的burger望文生义,以为这个单词也是汉堡包的意思,其实差别太大了。德语中的城堡叫Burg,由此衍生而来Bürger竟是是城市居民的意思。

顺着这个逻辑链继续往下走,德语的市长叫Bürgermeister,意思是市民的头,英语的却叫mayor,这说明它们有着不同的来源,背后再探究下去就能写论文了。

所以你看,欧洲语言差别如此大,要跨越文化鸿沟很难很难啊。

不过至少对于游客来说,问题不算很大。现在的AI技术已经很发达,笔者不止一次见到游客们对着翻译器说话,翻译器轻松翻译成当地语言。欧洲语言多样性依然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应该至少不是旅游的阻碍了。

(张周项)

【责任编辑:贺霞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