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手记丨莫斯科机场的中文标识缓解了我的“语言恐慌”

海外手记丨莫斯科机场的中文标识缓解了我的“语言恐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09 19:4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我拖着笨重的行李箱平生第一次踏进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抵达大厅时,心里不免有些忐忑,因为虽然一年前就开始努力学习俄语,且自认为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现实中全俄语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能否应对自如?对此,我心里没底。就在这时,我突然发现在那些天书般的西里尔文字标牌下部注有英文翻译,再下面是中文翻译!我环顾四周,想确认自己是否出现了幻觉,这时我看见走廊右侧一处圆形标识内画着莫斯科标志性的东正教教堂,下面依次用俄文、英文和中文写着:欢迎来到莫斯科!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我深吸一口莫斯科“香甜的空气”,近十个小时的旅途疲惫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发现新大陆般的欣喜。

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内用俄文、英文和中文书写的欢迎语。(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后来我才知道,莫斯科机场的中文标识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在经贸、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内交往的日益密切,俄罗斯正在全境加速推进公共空间的中文标识应用。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旅游城市到边疆小镇,从国家级博物馆到城市街心公园,中文标识已成为俄罗斯许多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在人口不足100万的西伯利亚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我曾在机场突然驻足——字正腔圆的中文广播在俄文和英文播报后响起:“前往北京的旅客,请到32号登机口登机。”这句清晰的中文播报,让我瞬间明白了什么是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度与广度。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机场信息指示牌显示俄英中三种文字信息。(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在一次采访中,俄中友好协会第一副主席加林娜·库利科娃向我展示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自2020年起,中文已成为俄罗斯学习者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目前全俄学习中文人数超过17万,是2019年的两倍。约400所教育机构的9万名学生正在系统学习中文。”90岁高龄的库利科娃,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促进中俄友好事业。二十多岁时,她就参与创建苏中友好协会(俄中友好协会的前身)。2019年9月,她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成为继普京总统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俄罗斯公民。

普京本人也曾在多个场合透露,他的家人也在学习中文。今年6月19日在圣彼得堡与外国记者会谈时,他进一步透露:“我说过我的近亲中有人在学习中文,指的是我的孙女,她的保姆来自北京。她们俩能用流利的中文进行交流。”

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内的指示牌由俄英中三中文字书写。(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虽然学习中文的初衷各不相同,但汉语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让俄罗斯学习者为之倾倒。在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两位翻译专业的大三女生向我讲述了她们的中文情缘。卡拉斯娃·叶卡捷琳娜的选择最初源于母亲的建议,这位幼儿园教师相信,掌握中文能让女儿在未来找到好工作。学习过程中,叶卡捷琳娜渐渐地爱上了关于中国的一切——从电视剧到歌唱比赛,甚至脱口秀节目。去年走访北京和杭州后,她决定毕业后到北京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她的好友博格丹诺娃·塔季扬娜的故事则更富戏剧性。自小体弱多病的她,被父母送去小区附近的空手道俱乐部锻炼身体。在那里,她了解到其实日韩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于是,她将这份好奇转化为学习中文的动力,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了俄中互译。和叶卡捷琳娜一样,她也准备在大学毕业后去中国读研究生。

俄莫斯科一处公园内的路标由俄英中三种文字书写。(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在素有“北极门户”之称的俄罗斯西北部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几位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位于该市的北方(北极)联邦大学自两年前开设中文班,并与陕西榆林学院签署了互派留学生的协议。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越来越多俄罗斯家长希望孩子从小接受系统的中文教育、众多在俄工作的中国父母希望子女不要脱离祖国文化背景,去年莫斯科成立了教育部门承认学历的第一家全日制中文国际学校。不久前,身兼俄罗斯华侨青年联合会主席的吴昊校长告诉我:“今年入学的学生数量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多,达到70人。虽然规模仍然较小,但我们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和中俄文化交流的前景充满信心。”吴校长的判断符合实情,今年8月底,普京在访华前夕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宣布,中俄将在2026至2027年互办“教育年”活动。可以想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俄罗斯学生学习中文,同时中文在俄罗斯的应用场景也一定会更加丰富。

一天中午,我站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的亚历山大花园,盯着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售票处”三个中文字符,耳畔传来正在排队买票的中国游客谈笑声,不由得回想起刚刚抵达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时的那份焦虑。随后,我突然意识到那些方方正正的中国文字早已超越了导航功能,成为中俄文明对话和文明互签的承载者。当西伯利亚的木材随着货运列车隆隆东行,当两国学生在圣瓦西里大教堂下互换微信,我终于明白:全球化从不意味着某种西方国家语言的独步天下。有时,它可能只是一位身处异域的中国人在汉字笔画中找到的慰藉,是人类共同故事中那个属于所有人的方块字篇章。

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售票处”三个中文字符非常显眼。(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柳洪杰)

【责任编辑:杨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