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消费者在日常打车时频频遭遇“体验困境”,“部分网约车车内环境不佳,异味严重”、“炎热天气下开启空调还需额外付费” 等相关投诉在社交平台与市民热线中持续涌现。
一边是司机倒苦水“亏不起”,另一边却是乘客被吐槽“一口价低人一等”。据了解,“一口价”是网约车平台为吸引乘客推出的一种计价模式。乘客输入行程信息后,系统会给出固定价格,无论实际路况如何、等待时间多长,订单价格均保持不变。
从司机的反应来看,这其实是平台将经营成本转嫁给司机的一种方式。平台通过压缩司机每单利润空间,来帮自己抢占市场份额,平台则无需自掏腰包补贴。即便在司机端关闭了“特惠单”等选项,仍可能会被平台强制派发此类订单。一旦拒接,就会面临扣分、罚款甚至减少后续派单等处罚。从乘客端来看,价格便宜了看似是受益,实则却遭遇服务缩水。
“一口价”政策推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部分司机利用信息不对称,来绕路、乱收费等痛点,保障消费者权益。而如今却变质为低价竞争的手段,导致司机多劳而并没有多得,订单量和工作时长增多而收入却原地踏步,甚至还有所下降。
浙江大学跨学科中心特约研究员贾拥民表示,“网约车市场确实存在一些乱象,但直接禁止‘一口价’的‘一刀切’方法绝非上策”,网约车司机收入本质上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傅蔚冈也表示,当前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在短时间内,网约车供给持续增加,而乘客的叫车需求却没有同步增长,甚至有所减少。在这样的供需关系下,价格不可避免地会下行,司机的总体收入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除了推动权益保障、呼吁合理定价之外,监管层面或许也应考虑对供给端进行适度引导,例如在某些区域或时段设定司机接入上限,避免运力过剩加剧行业的内卷。这或许是当前阶段值得探索的调控方向。
消息来源:看看新闻Knews、中国青年报等
视频:王文倩
审核:王辉、吴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