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关心 | 不怕预制,怕的是不透明

近期,关于预制菜的讨论持续升温。无论是在餐厅堂食,还是家庭餐桌,预制菜正在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食品安全、口味风味和知情权的广泛关注。

事事关心 | 不怕预制,怕的是不透明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5 16: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期,关于预制菜的讨论持续升温。无论是在餐厅堂食,还是家庭餐桌,预制菜正在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食品安全、口味风味和知情权的广泛关注。

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 《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但实际执行中,由于地方标准和监管力度存在差异,添加剂的使用规范仍需进一步统一和强化。这既需要监管部门"一把尺子量到底",也需要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相关规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品并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这一界定与企业标准和消费者的朴素认知之间存在一定"温差":许多消费者认为,只要不是现场明锅亮灶制作的 ,就属于预制范畴。

消费者并非一味排斥预制菜。真正让人担心的,是部分商家在使用预制菜时信息不透明,以“现炒”名义售卖,导致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被忽视,进而加深了信任危机。

明示“预制”,并不意味着廉价低质;而挂着“现炒”的名号,也不代表一定品质过硬。无论是哪种菜式、何种烹饪方式,都必须坚持食品安全、确保信息公开、注重独特风味,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讨论不是为了污名化预制菜,而是推动其走向规范化、透明化。让大家吃得安心、吃得放心,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道。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等

视频:李杭育

审核:王辉、吴艳鹏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