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事儿】国际学生在西双版纳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中国的另一面也“令人着迷”

2015年她首次到访中国,游览了北京,当时她对北京地铁系统的规模和效率感到惊叹,而这次的西双版纳之旅让她看到了中国的“另外一面”。

【中国那些事儿】国际学生在西双版纳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中国的另一面也“令人着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5 15: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7月25日 7月9日至12日,中国农业大学2025年区域国别与全球发展国际暑校在云南西双版纳曼峦站、曼空岱、曼空迈“三曼”乡村振兴示范区进行实地考察与交流研讨,来自中国、英国、巴西、俄罗斯、坦桑尼亚等13个国家的70余名学生深入傣寨,开启了一场“理解乡村”的实践之旅。

来自奥地利的博士生阿斯特丽德·施尼特-肖恩斯贝格(Astrid Schnitzer-Skjonsberg)就是参加这次实践活动的国际学生之一。2015年她首次到访中国,游览了北京,当时她对北京地铁系统的规模和效率感到惊叹,而这次的西双版纳之旅让她看到了中国的“另外一面”。

“在西双版纳,我是在鸡叫声中醒来的。”阿斯特丽德说,“看到中国截然不同的两面,真是令人着迷。”

2025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暑校的学生在云南西双版纳体验泼水仪式。(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历时4天3夜,来自全球五大洲的青年学员在雨林、晚风、傣家歌舞中完成了一次跨学科、跨国界、跨文化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学生们参观了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深度体验了当地民俗文化,并亲眼目睹了乡村振兴的成果。

对于25岁的巴西学生蒂亚戈·内格里尼·佩德罗(Thiago Negrini Pedro)来说,傣族传统民俗泼水仪式是一大亮点。“许多村民都在泼水,连我们的教授也加入了进来。”佩德罗笑着说,“这是一次有趣的活动,让大家欢聚在一起。”

21岁的中国学生宋雨萱回忆道,起初,一些国际学生还有些迟疑,他们不熟悉这一传统,担心这么做会被视为不礼貌。然而,当他们了解到泼水在傣族文化中寓意着祝福后,便迫不及待地加入其中。“看到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在一起欢笑,分享真诚的祝福,真的很令人感动。”

当地的传统民居吊脚楼同样让佩德罗难以忘怀。佩德罗注意到许多村民将这些吊脚楼改造成了民宿供游客居住。他赞叹道:“老建筑得到了精心保护,新建筑则与传统建筑风格融为一体。”

刚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席琳·宋(Celine Sung)也对当地村落中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方式共存的状态印象深刻。她说:“这里的人们成功保留了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从建筑、舞蹈到民间习俗,同时也欣然接受了舒适的现代生活方式。”

据云南当地政府介绍,自2024年推出一系列促进旅游的举措以来,曼峦站、曼空岱、曼空迈这三个村子已经创收超110万元人民币。

其中一个创收项目是一家用旧水塔改造成的咖啡馆,这家咖啡馆供应用罗望子和柠檬草等当地食材制作的独特咖啡。

在研学期间,席琳和她的朋友们几乎每天都会光顾这家咖啡馆。“咖啡馆不仅有助于促进旅游业和支撑当地经济,还成为了村民们的聚集地。”她认为,这是一个现代空间与传统环境相融合的完美范例。

在席琳看来,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不仅在于拉动经济增长,还滋养着当地人的精神生活。她说:“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强了村民的能力,让他们更加自信,心态也更开放。同时,这些项目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当地的传统,尽可能保留当地的文化特色。”

除了观光,学生们还与当地人开展了真诚的互动。佩德罗在当地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创业者,他在咖啡馆旁边摆摊卖当地风味的汉堡包。两人相谈甚欢,甚至交换了食谱。佩德罗表示:“在中国和世界各地,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寻找更好的机会。但如果他们能在自己的家乡看到未来的希望,很多人会选择留下来。”

(编译:陈丹妮  编辑:马芮、韩鹤)

【责任编辑:陈丹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