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事儿】中国高铁技术不断实现突破 为全球互联互通描绘新愿景

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专家表示,中国快速发展的高铁技术不仅改变了国内交通的格局,也在增强全球互联互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那些事儿】中国高铁技术不断实现突破 为全球互联互通描绘新愿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7 16: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7月17日电 中国高铁经过30余年的持续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自身跨越式的发展,也为区域乃至全球的互联互通描绘了新的愿景。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专家表示,中国快速发展的高铁技术不仅改变了国内交通的格局,也在增强全球互联互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6月30日,一列动车组列车经过沪宁沿江高铁江苏常州段(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国际铁路联盟主席阿兰·别洛乌德(Alan Beroud)表示,中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高铁系统,在改变人们出行方式的同时,更推动了经济的提升,促进了区域的发展。

“在世界的铁路建设中,中国铁路的发展让我们印象深刻。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别洛乌德还谈到,“中国与欧洲拥有共同目标——推动绿色技术发展,应对气候变化,让世界更加美好。”

正如别洛乌德所说,中国高铁的发展令人瞩目。本世纪初,在中国还没有高铁的时候,人们出行还只能依靠速度慢又拥挤的普通列车,跨省出行耗时费力。但现如今,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了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覆盖了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今年6月,我国科研人员还通过悬浮支撑和电磁推进的方式,成功在1000米距离内将1.1吨重试验车加速至650公里/小时。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在报道中表示,中国成功测试的这项令人惊叹的磁悬浮技术,能让高铁行驶得比多数飞机还快。

这是7月9日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展区拍摄的CR450BF动车组(左侧)。(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中国已成为高铁领域的全球领跑者。中国主导制定的13项UIC高铁系统级国际标准成为研讨基准,这意味着中国不再是技术标准的“接受者”,而是与世界共同书写规则的“参与者”。此外,最高试验时速达450公里、全球最快的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则重新定义了全球速度与安全的新标杆。

对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仍在发展基础设施的国家而言,中国的故事不仅是一项现代化壮举,更为实现更广泛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与中国相似的起点。”中吉乌铁路公司副总经理乌兰·库洛夫(Ulan Kulov)说,“如果我们借鉴中国的经验,我们就能走得更快,因为我们不必从头摸索,可以利用现有技术快速前进。”

在引领国内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将专业技术输出海外,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世界高铁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从亚洲到欧洲乃至更远的地方,中国的高铁项目正留下日益增长的全球足迹。

在印度尼西亚,完全采用中国技术和标准建设的雅万高铁将雅加达和万隆两地之间的旅行时间从超过3个小时缩短至仅46分钟。根据国铁集团发布数据,截至今年6月25日,雅万高铁已累计开行旅客列车2.98万列,发送旅客超1000万人次,动车组列车安全运行超463万公里。

6月19日,一名乘务人员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哈利姆站站台欢迎乘客。(图片来源:新华社)

连接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中老铁路同样是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贸易的关键项目。根据中国铁路昆明局近日发布的消息,中老铁路已累计开行旅客列车7.8万列,发送旅客超5500万人次,吸引了来自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的53.9万余名旅客搭乘国际旅客列车跨境旅行,对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与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老挝国家铁路集团总经理、老中铁路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道钦达·斯哈拉特(Daochinda Siharath)表示,中老铁路是老挝运营的首条采用现代技术标准建造的铁路。他说:“这条铁路直接和间接地支持了老挝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沿线居民收入的增长。”

在欧洲,中国参与建设的匈塞铁路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之间的旅行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3小时,自运营以来已惠及超过1100万人次旅客。

(编译:高琳琳 编辑:陈丹妮 马芮)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