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者:中国和平崛起打破“强权即公理”的西方叙事

中国的崛起证明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可行性。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瑞典学者:中国和平崛起打破“强权即公理”的西方叙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09 14:5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导读:在国际秩序日益多极化的今天,美西方依然固守霸权思维,试图把世界拉回“丛林法则”的时代。它们对“国家安全”的片面追求可能导致破坏性的后果,加剧全球分裂。与此相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坚持多边主义,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万隆精神与《联合国宪章》原则的融合。中国的崛起证明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可行性。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看看近年来美中、美俄之间不断升级的紧张关系,恐怕很多人无法相信,80多年前,这三个国家曾并肩作战,对抗共同的敌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三国在同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牺牲,并共同迎来了最终的胜利。这场胜利的标志,就是1945年联合国的创始文件《联合国宪章》在旧金山签署。民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平等是《联合国宪章》的重要支柱。

然而,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遗毒在世界上挥之不去。丘吉尔和杜鲁门共同为冷战拉开了序幕,再次将世界划分为“我们”和“他们”。美国1947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把庞大的国家军事机构变成了任凭领导人摆弄的工具。这种情况后来又在对苏联和中国偏执的“红色恐慌”,以及麦卡锡主义思潮影响下愈演愈烈。“军工复合体”只是这一过程的产物之一。美西方对于“国家安全”的追求演变成了一种自私的痴迷,并带来了破坏性的后果。

与此同时,中国和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在冷战期间排除万难,继续为自由和独立而斗争,为世界创造了不同于西方的愿景。今年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万隆精神正是《联合国宪章》原则和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结合体。

过去40年,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好的例证就是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开创了多边主义的新时代。今天,万隆精神和英美的单边霸权观念发生了激烈对撞,这两种理念如同水火不能相容。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西方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避免新的全球冲突。我们必须揭露和抛弃霸权思维的哲学基础。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试图为这种哲学辩护。正如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所言,大国“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在一个没有机构保护它们免受彼此侵害的世界中生存”,而“无政府主义的国际体系为各国创造了强大的动机,促使它们以牺牲对手为代价,寻找获得权力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强权即公理”,正义只为强者服务。

现实主义者声称,丛林法则即自然法则。他们认为,世间本没有对与错之分,所谓的“慈善”“怜悯”和“同情”等概念只存在于弱者的头脑中。他们甚至还引经据典,用历史上的真实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好像它像自然科学一样不容置疑。

这些现实主义者经常引用的例子来自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爱琴海南部的米洛斯岛采取了中立态度,既不偏向斯巴达也不偏向雅典。但雅典人对米洛斯岛的人民表示,他们不能保持中立,要么加入雅典联军,要么被毁灭。米洛斯拒绝屈服,展开了防守战,最终不敌雅典而投降。岛上的男性全部被处死,妇孺被变卖为奴,成为一座空岛的米洛斯改由愿意移居当地的雅典人居住。书中记载,雅典使节对米洛斯人说,在“事物的自然状态”中,“强者可以为所欲为,弱者只能逆来顺受”。这就是今天所谓的“现实政治”。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托马斯·霍布斯认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是一种自然状态,这个概念成为了帝国主义的主导思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要摆脱这种消极的、导向毁灭的思维,唯有依靠智慧,唤醒人性中真正崇高的部分。重要的是要记住,创立联合国的初衷正是为了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痛苦历史重演。特别是在今天的多极世界中,任何大国若执意追求霸权,将可能把全人类推向核毁灭的深渊,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反思。

霸权主义思维必须让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理念。在这个决定性时刻,亚洲智慧值得全世界借鉴,因为它成功地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与经济繁荣。中国用短短四十年的时间,在不侵略任何其他国家的情况下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工业大国,使数亿人摆脱了赤贫,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3月7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全国两会期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一位美国记者提出的关于“美国优先”政策的问题。他说,这个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如果每个国家都强调本国优先,都迷信实力地位,那这个世界将倒退回“丛林法则”,国际规则秩序将受到严重冲击。一百多年前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人就发出历史之问,究竟是“公理胜强权”,还是“强权即公理”?他还表示,历史应当向前,而不能倒退。利益应当是共同的,不能唯利是图,更不能恃强凌弱。

从这个角度来看,2022年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凸显了从各国共同、不可分割的安全角度,而不是从某些国家不顾后果的纯粹利益出发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在“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框架下,中国勾画出了一幅通过合作促进各国利益协调一致,最终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线图。这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国在国内建设和与周边国家及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合作中已经取得的现实成就。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Alternative reality to hegemony"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唐文若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