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70年前召开的万隆会议确立了尊重国际社会主体多样性的原则,为地区国家与域外大国关系提供了基本框架。在万隆精神的指引下,发展中国家正形成一种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和集团对抗,强调发展权、自主性和平等共治的“全球南方安全观”。这种安全观挑战了以文明等级论为基础的旧秩序,主张通过多边合作重构国际规则。在当前国际关系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应继续团结协作,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今年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这是历史上首次亚非国家领导人集聚一堂的国际会议。今年也是二战结束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然而在乌克兰危机和加沙冲突的阴云之下,全球和平再次站在十字路口。
今年还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30周年,但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全世界发起的贸易战直接破坏了自由贸易基本原则,世界繁荣也再次处于历史分岔口。回顾历史,70年前的国际关系同样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1955年2月,美国按照北约模式在亚洲地区组建了东南亚条约组织,在中东建构了巴格达条约组织,冷战和阵营对峙的巨大阴影笼罩着亚非地区。
当时,29个亚非国家聚会万隆,数量甚至超过联合国成立大会。万隆会议也成为战后去殖民化历史洪流中,新生独立国家集体发声的里程碑。70年后,我们纪念万隆会议究竟要纪念什么?面对当前国际关系的乱局,我们更要在把握“全球南方”集体性崛起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思考万隆会议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万隆会议可以说是非西方世界探索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起点,这也是“全球南方安全观”的历史和知识源头。
首先,万隆会议确立了尊重国际社会主体多样性的原则,表明只有建构真正平等包容的新规范才能确保可持续的国际关系。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开始向全球扩张,并且以西方治理模式作为判断国际关系的基本标准。当时国际社会的主体仅限于欧美“文明国家”——只有“文明国家”之间才能以主权平等方式缔结条约;对于那些治理结构够不上欧美“标准”的国家和地区,则缔结不平等条约;如果被认为是“未开化”地区,就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美其名曰“文明开化的使命”。这种等级制和歧视性的方式导致了“文明国家”之间的殖民地争夺大战。
二战后,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冷战开始,这本质上仍然是对国际社会主体多样性的否认,延续了等级制度的国际关系基本结构。正如万隆会议开幕式后提及的那样,会议目的就是要决定国际关系的新标准和程序。万隆会议最大的亮点是邀请新中国参加,这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应该成为国家间在平等基础上发展正常关系和国际合作的障碍。
无论是东盟还是上海合作组织,都在实践中坚持平等包容协商的合作安全理念。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也明确提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应坚持主权独立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历史证明,不平等、不公正是造成国际关系失衡和武力冲突的重要根源,无论是乌克兰危机还是加沙冲突都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万隆会议为地区国家与域外大国关系提供了基本框架,对外部大国组建集体防御军事同盟可能导致的地区安全局势恶化高度警惕。
万隆会议召开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美国于1955年初在亚洲建立了军事同盟性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万隆会议的倡导者之一、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对大国组建的军事同盟持严厉批评态度,他认为这些组织是大国控制地区的工具,对新独立国家的主权、平等和尊严构成了威胁。然而,在参加万隆会议的国家中,有许多也是集体防御军事同盟组织的成员国,如泰国、菲律宾、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等。
面对军事同盟问题可能造成会议分裂的危险,万隆会议采取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万隆会议十项原则的第五条规定,“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承认国家在联合国框架下行使自卫权的合法性”。这意味着会议没有否定与会国以集体自卫权参加军事同盟的权利。但是第六条规定,“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反对将集体防御机制用于大国利益,主张国家间平等合作”。
一方面,万隆会议没有拒绝军事同盟的成员国与会,但另一方面也明确提出了要求和提醒,即军事同盟不能成为地区外大国干涉地区事务或国内事务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一些国家退出了同盟,还有些国家通过建立自主的地区组织减少了对同盟的依赖。以泰国为例,尽管仍然保留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但同时积极参与组建东盟并在东盟中找到了新的国际认同,而东盟始终拒绝成为一个集体防御的军事集团。可以说,东盟很好地继承了万隆会议的精神。
同样,上合组织从一开始就秉持“结伴不结盟”的原则。上合组织的军事演习针对的目标不是第三国,而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中国的全球安全倡议明确提出,要坚持重视各国合理的安全关切,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一国安全不应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全球南方”地区的安全实践历史证明,拒绝以假想敌和威慑为基础的军事同盟,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安全争端,建构共同的地区家园是常态。事实上,以北约为代表的军事同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安全法则——恰恰相反,它才是“不正常”的特例。
当前国际关系处于不确定性极大的混沌状态,然而从“全球南方”的安全实践和理念演进历史来看,我们应该对全球安全的未来有信心。这也是我们纪念万隆会议70周年的意义所在。
本文英文版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英文版标题为 "Bandung continues to show the way"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