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50年风雨兼程,中欧关系要“不惧现在,不负将来”

中欧应着眼长远,推动构建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50年风雨兼程,中欧关系要“不惧现在,不负将来”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2025-04-16 11: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导读

中欧建交50年来,双方在经贸、政治、科技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成就,但仍面临地区和国际层面的多种挑战。尽管中欧之间存在分歧,但总体关系保持了稳定发展,互利共赢仍是主流。面对地缘政治变局,中欧双方应加强战略互信,深化务实合作,共同解决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全球性议题。中欧应着眼长远,推动构建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随着岁月的流逝,日历上记下的每一个好日子,以及日积月累的丰富经历,都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当然,周年纪念值得我们关注和思索,要求我们调整心态,深入探索中欧关系的重大意义和前景。这在当前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有可能做到吗?我认为,答案就存在于这半个世纪以来,中欧共同历史的重要意义和关系内涵中。

这是一个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的时刻。中国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致力于发展与合作。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之后,现在它已成为一个主要的投资来源国、新技术发源地,和难以匹敌的商业大国。

2011年至2014年,我作为一名欧洲外交官、欧洲对外行动署亚太事务总司长,有幸承担了推动中欧合作议程持续扩展的光荣使命。中国与欧盟委员会大多数部门及欧盟成员国有关机构一道,在多个共同关心的领域建立了60多个合作机制和协作平台,实现了互利共赢。那是一段充满活力、硕果累累的岁月。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从元首峰会到高级别会晤,我亲身经历了许多有意义的时刻。我不得不承认,这些重要事件在中欧关系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至今仍历历在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记得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欧盟总部,成为首位访问欧盟总部的中国元首,显示了他对于中欧双边关系的关切。一些欧盟官员表示,当时的那些会谈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和自由。我还记得另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性时刻,那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宏大的“一带一路”倡议;当年11月,他在北京会见了来华出席第16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时任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他以最真诚的战略伙伴姿态,向范龙佩和巴罗佐就复兴丝绸之路交换了初步看法。那次会晤的气氛很轻松,但意义却十分深远。在北京举行的另一次峰会上,欧盟领导人感谢中国对欧元的坚定支持,以及为帮助欧洲渡过货币危机而采取的所有措施。这再次深刻反映了战略伙伴关系真正的应有之义。

那段时间,我与所有欧盟成员国的外交官们一道,为深化和扩大欧洲对华政策而努力工作。我注意到了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波兰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同事们的坚持和耐心,他们希望将自己的国家定位为有利的贸易伙伴、投资者或中国投资目的地,抓住中国客户的活力和品味。

此外,我认为,在次区域层面,中国-中东欧合作也应继续努力,取得更大成就,积极大胆地释放传统友好关系和相互了解的潜力。2013年11月,当罗马尼亚总理蓬塔欢迎中国总理出席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我深切感受到这种期待和希望。当时,我代表欧洲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主席,也参加了那次会晤。那次会晤是确定中欧合作方向的重要一步,在会后文件中列入了反映欧盟优先事项和标准的项目兼容性与互补性规定。

作为一名罗马尼亚外交官和前欧盟官员,我对罗马尼亚与中国合作的潜力充满希望,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罗马尼亚的经济资源优势,还有邻近多瑙河和黑海的地理优势。在许多方面,只要认真务实考虑,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与欧盟的“全球门户”战略对接,从两项互联互通倡议的潜力中获益,为国际社会注入合作的正能量。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作为一名外交官,我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多次危机,对此我已经习以为常。我始终坚信,隧道尽头是光明。我还深信,地区和国际层面的各种挑战将推动欧盟和中国寻求新的合作方式。国际金融机构早就该进行改革,多边组织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代表性和工作效率。这些都需要中欧双方作为伙伴进行更密切的磋商,合作处理全球性问题。在解决有关互联网治理、人工智能和实施气候承诺的紧迫决策方面,也同样如此。这给了我们重新探讨为何要培育政治互信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敏感问题——比如一些欧洲人被中国崛起吓到,因此给一个大国贴上乏味的标签,由此产生的敏感问题或许有望消散。

我常常想,欧洲人怎么能忘记那些给欧洲带来和平与合作的宝贵经验,忘记“多元统一”精神?此外,受到能源成本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严重冲击的欧洲企业或许还记得,在一些民粹主义和短视的政治议程之外,还有一项《中欧全面投资协议》等待着推动实施。

不久前,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提出对中欧关系进行更广泛的反思。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认为这一呼吁应该受到欢迎。值此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而举行的2025中欧峰会,应该秉持务实的态度,正确理解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层意义,不惧现在,不负将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Solidarity in diversity"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高进安

编辑:张钊

实习生陆添玥、万焯燃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王文倩】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