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应越多越不安全吗?科学认识抗生素不良反应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8 10: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抗生素作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力军”,其安全性一直备受公众关注。然而,出现不良反应是否等于“毒药”?如何科学看待抗生素的潜在风险?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闫崴围绕公众关心的抗生素不良反应三大核心问题展开解读。

一、正确认识不良反应,理性看待药品双刃剑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属性的体现,任何药物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 闫崴主任指出,以抗生素为例,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出现不良反应的药品就是“毒药”、“假药”或“劣药”,更不能因此就断定该药品不能使用。

闫崴主任进一步解释:“抗生素不良反应受到关注与其广泛应用直接相关。我国抗生素使用基数庞大,不良反应报告数量随之增多。”我们对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的收集,目的是了解和掌握药品在真实世界中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为药品的监管、评价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这对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不良反应中,大部分为轻微且可逆转的症状。例如,一些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后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停药后症状通常会自行缓解。因此,公众在面对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时,应保持理性态度,既不应过度恐慌,也不应掉以轻心,更要避免因过度担忧而拒绝规范治疗的情况。

二、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关于有大众提出“输液比吃药见效快”的说法。闫崴主任指出,静脉注射能快速达到血药浓度峰值,这种优势在重症感染抢救中无可替代。但研究显示,注射给药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的概率是口服用药的3-5倍。

“对于轻中度感染患者,口服抗生素是更优选择。” 闫崴主任解释道,口服给药通过胃肠道的缓冲作用,能够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同时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以左氧氟沙星片为例,其原研产品可乐必妥在上市前就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同样浓度的口服片剂与注射剂的生物利用度高达99%,这意味着口服给药可以达到与注射给药相近的血药浓度,不仅安全性更高,而且使用更加便捷,这也符合临床上“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

三、遵医嘱合理用药,精准打击病原菌

抗生素作为目前医疗领域少数能够直接根除感染疾病的药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却普遍存在,这不仅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增加不良反应风险,还可能引发细菌耐药性等严重问题。

“很多大众并不清楚,每种抗生素都有其特定的抗菌谱。就像不同的钥匙打开不同的锁一样。” 闫崴主任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患者因咳嗽、发热等症状自行服用头孢数天,病情未见好转,逐渐加重的同时出现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来医院就诊后,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是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

闫崴主任解释道:“对于支原体这类病原体,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无效的。我们需要使用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谱能够覆盖支原体的药物进行治疗。”错误的使用抗生素,不仅对治疗无效,还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加速耐药菌产生与传播。

抗生素不良反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药品的盲目恐惧或滥用。闫崴主任建议公众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用药知识,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以往用药史和不良反应史,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与医生共同构建安全用药防线。只有医患携手,才能让抗生素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利剑”。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