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科学发展呈现出加速演进的趋势,学科交叉更加普遍并向纵深发展,科技成果应用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同时,我国科普事业也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众对于科技成果的了解和认知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我国18岁至69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无数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2023年7月,我参加了中国科协首次组织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的职称评审工作。这次经历促使我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科技创新、科学普及这“两翼”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时作用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于科学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使每个社会成员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从不再慌张、减少焦虑到从容接受、热情拥抱,进而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通过享受和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来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从科普工作这个重要的社会功能而言,高效有趣广受欢迎的科普工作非常重要,而科普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成为贯穿上至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下至每一场科普活动、每一个科普受众最为关键的环节。科技成果越多,科技发展越快,对科普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要求就越迫切。
我所在的科学出版社,在70年的科普实践中以“科学家写科普”为特色,推出了一系列科普出版物,得到了广大作者(科技界)和广大读者(社会公众)的认同。这启示了我在通过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的当下,坚持科学性、专业性,始终是做好科普工作、提升科普人才的基础,而科普职称的设置和评审则成为评价和认定专业人才的重要抓手。
在首次设立的《中国科协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标准(试行)》中,科普专业职称分别为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四个层级,主要从学历和专业工作经历要求、专业能力条件、业绩条件、学术技术条件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而系统地考量科普人才的综合素质。这个评审标准的亮点突出体现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方向”的专业人员上,例如对“研究员”职称的“业绩要求”可从科普工作的12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中通过量化要求来体现其业绩,可以涵盖科普工作的方方面面,只要在科普工作中有突出业绩,就能够在参评时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标准为科普人才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激励他们在科普工作中不断进取,为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8月19日,新华社报道了一个全网关注的美好科普故事《昆明寄来的‘果菌王’后代,邓女士已经水灵灵地吃上了》。浙江湖州德清的邓女士7月份发现家中苹果长出白色蘑菇,惊奇之余分享在网络上,随后她收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研究人员的求购私信。8月16日,邓女士收到昆明科研人员经过系列研究之后寄来的3斤多白参菌,连着做了三顿菜,成为首批尝鲜人。这个科普故事生动地说明,如今我国的科研人员不仅在专业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还懂得利用科普和互联网的力量,将科学知识传递给大众。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普的新方向和新希望。期待更多的科研人员积极申报科普专业职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创新能力,为科普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刘俊来(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