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东海合会成员国已经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在与其发展国际合作时,态度和做法不同:前者往往带有殖民者心态,喜欢在经济合作中附带政治条件;而后者则是更加平等的合作伙伴。随着世界工业和贸易中心向亚洲转移,中东国家同中国等东亚国家之间开展能源、基建等合作潜力巨大。海合会国家正抓住这种互利双赢机遇,开展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格局重塑。
海合会成员国现在已经认识到,它们与东方国家之间一直平等相待,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则不同于此。西方国家一直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殖民态度,总喜欢将一己之见强加于他国。
2010年4月11日,时任东盟轮值主席、越南国家主席阮明哲在访问沙特阿拉伯期间表示,要加强东盟-海合会之间的联系,他说:“我们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因此唯有合作方能共赢。”
过去数十年,海合会与东亚的关系不断加强。2018年,日本成为迪拜第七大贸易伙伴;1970至2013年,韩国在海合会国家的投资占到了该地区工程、采购和建筑合同总额的41.4%;2018年,印度同阿曼签署协议,获得了阿曼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杜库姆港使用权;此外中国也慷慨投资海合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亚洲有望成为新的全球工业巨头。未来几十年,工业、贸易和新技术将以东方为中心蓬勃发展,海合会正密切关注这一发展趋势。
人口的高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将增加亚洲国家的国内能源消费需求。例如,东南亚国家的能源消耗在1990至2007年间翻了一番,预计到2030年,这一指标将达到2007年的三倍。而其中的大部分均需要从海合会成员国进口。
在东方国家中,中国作为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海湾国家中,中国已与伊朗、沙特和阿联酋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与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阿曼和卡塔尔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石油和天然气是海合会成员国的两大支柱产业和重要收入来源。目前,中国70%以上的能源需从国外进口,而中东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外能源供应来源。2020 年,中国约 47% 的能源由中东地区提供,价值 1760 亿美元,而海合会国家又是中东地区中国最重要的油气供应国。其中,沙特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2020年,沙特约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5.9%,价值约281亿美元。同年,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合会成员国为中国提供了134亿立方米天然气,约占中国天然气总需求的14%。
可以预测,中国能源消费必将继续增长,而海合会各成员国依赖石油经济,因此,地区国家对深化同中国的关系颇感兴趣。油气产业占大多数海合会国家GDP的20%以上,占政府收入的50%以上。当前石油市场波动不定,海合会国家亟需摆脱对石油经济的依赖,但这一过程至少需要10年。
海合会成员国愿与中国交好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向他国转让新技术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更不干涉他国内政。而多年来,西方在转让技术时都会借“民主”“人权”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前提条件。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从不对海合会国家搞政治干预或政权颠覆。中东各国政府普遍愿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因为它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将它们视为平等的伙伴,而非“小跟班”或“代理人”。与西方的“民主和平论”理念不同,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行的是“发展和平论”理念,认为地区不安全的根源不是缺乏民主,而在于经济停滞、失业率高、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快速增长和人才流失。
贸易合作和基础设施投资是推动海合会与中国合作的另一个因素。海合会国家打算融入全球经济,这就需要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
沙特计划投资450亿美元建设国家铁路网。科威特重大项目的招标金额已达300亿美元。卡塔尔为举办2022年世界杯豪掷2200亿美元,是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15倍。今年12月,阿联酋将举办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并计划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领域投资540亿美元。阿曼计划在其乌斯塔省建设杜库姆经济特区,并明确表达了与中国合作的意愿。
海合会国家越来越重视国际合作多样化,特别是与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中国已经是海湾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2020年,中国取代欧盟成为海合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1614亿美元。
最后,海合会对重塑世界秩序饶有兴趣。阿拉伯国家本更倾向于西方主导的传统国际秩序,但近年来美国的注意力从中东逐渐转向东方,这意味着阿拉伯国家不可再依赖西方国家。
沙特、阿联酋和巴林申请加入金砖国家,以此削弱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传统社会秩序;除阿曼外的所有海合会国家都申请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成为对话伙伴;阿联酋和沙特正积极进行“去美元化”,并要求使用本币进行贸易,反对制裁俄罗斯……这些事实都表明,海合会国家至少愿意改变西方世界秩序的某些特征。
过去二十年间,海合会国家表现出与中国等东亚国家进行贸易交流的强烈愿望。究其原因,是因为地区国家看到能够从来自亚洲的投资贸易和技术中获益,再加上西方国家的某些政策令它们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