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沁阳:野王紵器传承千年民族文化瑰宝制作工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1-10 10: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河南沁阳市历史悠久,夏为覃怀首邑,商属京畿重地,周称野王邑,汉置野王县,隋改河内县,1913年改名沁阳县,历为郡州路府所在地,一直是豫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的集散之地。

野王紵器是历史上惟一以地域名称命名的漆器,最早记载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野王紵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

陈来华、靳丽萍夫妇在探讨漆器制作工艺

据文献记载,野王紵器兴起于春秋战国,兴盛于秦汉时期。后来,由于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野王紵器的制作技艺逐渐失传,存留于世的野王紵器也越来越少,以至后来只能在历史文献中才能寻到其踪影。

野王紵器是用紵麻布与天然大漆为原料制成的夹紵漆器。制作时,将紵麻布与天然大漆层层叠加,用大漆反复髹饰并以三分法绘制彩图,再装饰以三带式铜鎏金附件。野王紵器制作工艺讲究,需要经过制模、裱胎、脱胎、打磨、髹漆、批补、反复髹漆成型、印图、彩绘、镶嵌扣器、揩清、再打磨、推光等多道工序。

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原生大漆

彩绘图形

用刻刀精心雕饰

用水砂纸打磨漆器

上世纪90年代,陈来华、靳丽萍夫妇在生产漆器的过程中,从历史文献中发现了野王紵器的记载,历史责任感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拯救、挖掘、复原野王紵器的大任。近年来,他们遍访国内各大博物馆,拜访文物考古专家,走访著名漆器大师和收藏名家,收集了大量野王紵器的实物和史料,研究、复原、继承野王紵器的古老技艺,使这一古老的漆器艺术重新焕发出夺目光彩。

陈来华(右)和助手在裁剪做漆器胚胎的纻麻布

近年来,陈来华、靳丽萍夫妇多次携带自己创作的野王紵器漆艺作品参加国际、国内漆器与漆艺展览,获得了三项金奖、二项银奖、二项铜奖。《剔犀花觚》《六子奁盒》二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2011年,陈来华、靳丽萍夫妇二人分别荣获“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3年,靳丽萍当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漆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漆器作品《六子奁盒》(复制品)

2019年是中国与匈牙利建交70周年,由匈中文化交流协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第三届“美丽中国·欢乐春节——2019中国春”文化节,作为中匈建交70周年的首场大型综合性文化庆典,野王紵器代表河南省参加了“中国春”文化节盛典。

2021年7月19日,野王紵器制作技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来华被认定为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野王紵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图片由杨帆授权使用)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