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扎能传艾滋病毒?有了新冠口服药就不用打疫苗?10月“科学”流言榜为你解惑!

来源:科普中国
2021-11-01 11: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疾病防治事关健康,专业性又很强,很容易产生种种流言,而关于生活的小事,比如手机充电,也常会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这些流言,常会为我们的生活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焦虑,有时还会让我们忽视了真正的风险。就让我们看看10月份的流言榜单,多了解点真相吧。

1.电池充电要充到100%,对电池更好

流言内容:给手机充电时要彻底充满,这样能让电池寿命更持久。

真相解读:经常给手机充电至100%,对手机中的锂离子电池并不好。因为这种电池之所以能够工作,靠的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移动。而电池的正负极所能容纳的锂离子数量,与容量直接相关。锂离子电池深度充放电,可能损坏其正负极的材料结构,使容纳锂离子的空间变少,其容量也随之降低,电池寿命就降低了。虽然手机都有电池管理系统,能够避免过充或过放,但长期让手机保持低电量或满电量,有可能损伤电池,导致其容量减少。因此,充电的最好方式就是浅充浅放,没电就充,充满就拔。长期不使用手机,可保留一半电量,这样能有效延长电池寿命。

来源:科学辟谣

上榜理由:给手机充电,几乎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所以该谣言传播范围极广。正确理解充放电原理,以正确的方式为手机充电,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家的电量焦虑,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被带着血的针扎了可能得艾滋病

流言内容:近期网传新闻“有人用针头扎路人传播艾滋病”,让大众感到非常紧张。

真相解读:经过警方周密侦查,确认只是虚惊一场,借机造谣的人已受到处罚。而且,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任何一起针扎路人导致感染艾滋病的传言被证实。艾滋病病毒非常脆弱,在干燥环境下很难保持活性。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普通大头针、缝衣针、针头等,就算其上残留血液,量也非常少,而且很快会干涸,残留的血渍几乎不可能导致病毒传播。日常生活中如果真的发生不明确暴露源的针刺伤,也基本不会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来源:腾讯较真

上榜理由:“艾滋病”会让很多人闻之色变,所以围绕艾滋病病毒传播有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谣言,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被广泛传播。“针头扎路人传播艾滋病”这个谣言也曾经反复多次出现,对其进行辟谣,可以有效缓解社会恐慌。

3.口服抗新冠病毒药来了,疫苗不用打了

流言内容:默克公司开发了一款口服抗病毒试验用药Molnupiravir,可以将新冠肺炎重症风险最高的人群死亡率或住院率降低50%,疫苗不用打了,服用口服药就可以抵抗病毒。

真相解读:该药物很有潜力,但仍不能代替疫苗。默克口服抗新冠药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了良好疗效,将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了约50%,对新冠病毒突变株也有效,是抗新冠病毒药物研发的重要突破。但是,与能够提供长期保护作用的疫苗不同,Molnupiravir只能用于治疗且可能只有短期保护作用。另外,Molnupiravir的三期临床试验中排除了孕妇及未成年人,很多新药在研发过程中都会排除这两类敏感人群,口服抗病毒药的适用人群可能也会比疫苗小。就目前的科研进展来看,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尚不能取代疫苗,只有与疫苗、非药物防疫措施相配合,才能对疫情防控起到积极作用。

来源:腾讯较真

上榜理由:这又是一则与疫苗相关的流言。有些人总是想尽一切理由为不接种新冠疫苗找借口,可是服用口服药就能抵抗病毒还是美好的愿望,目前还不能实现。只有遵守防疫措施,积极接种疫苗,才能对疫情防控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4.用蔬菜水冲奶粉可以防止小孩上火

流言内容:有人认为,喝奶粉会“上火”,而蔬菜有“去火”的功效,用蔬菜水冲奶粉,有助于宝宝健康。

真相解读:用蔬菜水冲奶粉隐患很大。例如,有些家长听说喝冲泡的奶粉会“上火”,于是就熬蔬菜水为新生儿冲奶粉,最终导致婴儿中毒入院。这是因为蔬菜水中的硝酸盐类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会让血红蛋白氧化,失去携氧能力,从而引起缺氧。通常情况下,成年人一次摄入300mg以上的亚硝酸盐就可能发生中毒反应,而幼儿发育尚不成熟,发生中毒的风险更大。

来源:头条辟谣

上榜理由:本来是为了宝宝好,但由于轻信了流言,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反而导致婴儿平添中毒风险,所以此则谣言危害性极大,因其涉及婴幼儿,社会关注广泛,所以必须予以澄清。

5.淡水鱼可以像海鱼那样,做成生鱼片食用

流言内容:刺身、寿司很美味,有些人认为,如果海鱼可以做生鱼片,淡水鱼也应该可以做成生鱼片生食,这样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真相解读:做生鱼片的海鱼,事先会进行长时间的低温冷冻,确保寄生虫死亡。而淡水鱼被宰杀后常被直接做成生鱼片,这会带来健康风险。另外,淡水中的鱼类及其他水产常携带很多寄生虫,包括多种吸虫、线虫等,它们寄生于淡水鱼、虾、蟹、螺等体内,人食用后导致感染,造成内脏、神经系统损伤等健康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致命。因此食用淡水水产应蒸、煮、炖、烹、炸,将寄生虫彻底杀死。此外,在实际烹饪过程中,如果生滚鱼片或涮鱼片加热时间不够,也可能无法将寄生虫彻底杀死。而很多流传已久的所谓“杀虫”方法,如撒盐、泡醋、浸酱油、蘸芥末、配白酒等也不足以杀死寄生虫。因此,淡水水产应确保做熟后再食用。

来源:科学辟谣

上榜理由:生鱼片虽然美味,但安全是底线。普通人最好不要自己动手做生鱼片,更不要想当然地选择淡水鱼做生鱼片。健康饮食应有科学作为依据,防止“病从口入”要从识别谣言开始。

6.碰上温顺的野生动物,可以与它们亲密互动合影

流言内容:很多野生动物毛茸茸的,很可爱,又不怎么怕人,与它们亲密互动合影,是亲近自然的有益行为。

真相解读:与野生动物过分亲近,可能会感染致命疾病。以比较常见的网红动物土拨鼠(也就是旱獭)为例,它们身上会携带跳蚤,亲密互动时跳蚤很可能落到人身上,而跳蚤靠吸血为生,在吸食人血时,还会将此前吸食的旱獭血注入人体内。若旱獭携带有鼠疫耶尔森菌,就很容易通过跳蚤传染人。据统计,近年的亚洲鼠疫病例多与旱獭有关。除此之外,像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病原体,也都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因此,对野生动物,可以远观,不宜亲近。

来源:科学辟谣

上榜理由:“温顺”与“危险”是两个概念,温顺的野生动物也可能是危险的。这种危险不在于动物与人的打斗,而在于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易传染的病原体,不要为了“萌”而冒风险,可以喜欢野生动物,但要保持距离。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