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力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建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1-09 16: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互联网中的各种段子它们以独特巧妙的构思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受到人们的热捧,逐渐形成一种“段子文化”。每一种段子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描述了一定的社会特征,承载了某些价值取向,并蕴含着一定的舆情信息。如何正确处理各种段子在网络环境中引起的连锁反应,并且引导网民正确对待它是一个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有的段子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巧妙的、有趣而新颖的方式表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增强人们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然而,由于文化动力的缺失或过度,网络社会中的段子文化往往容易发生转向,一些低级趣味、传播消极价值和心态的段子传播较广。可以说,正是文化动力出现了偏差才导致了各种灰色段子、黄段子等不健康段子文化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的负面情绪,增加了社会治理风险和成本,这些网络段子甚至进一步推动或扩大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建设的文化基础依赖于文化动力,建设的目标在于改变文化动力过度或不足的现实。从文化的结构来看,可以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网络舆情传播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文化的表层结构,也影响着文化的深层结构,并通过与社会文化的互构,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深入和扩大,在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观念形态文化等不同文化层面,已经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无论是网民还是一般社会公众的知识结构、语言表达、对事件的态度和观念都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乃至社会文化政策也不得不、不能不关注和重视网络舆情的影响。

其次,网络舆情影响着文化深层结构,同时又受到固有文化的影响。网民基于自身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对某一事件的认同判定,其过程本身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即网络文化,在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必将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必将影响文化的发展与走向,至少会以一种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自有文化基础上,会形成具有自己文化特征的网络舆情文化。

再次,网络舆情在网民的互动中趋同和分化,通过分享知识和经验,组建和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态度和价值观,最终形成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这种意见是人们当下社会心态的重要反映。社会心态具有自己特殊的意识品格,是介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社会普通意识,这种在特定文化境遇下具有自发性质的社会心理氛围,以其特有的方式,或正或负地强烈影响制约着我们的社会生活。这其中不仅表现出个体的心理状态,还表现出某些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以文化学的视角,社会心态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它决定着文化的具体样式。而现下形成的网络舆情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心态。可见,网络舆情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仅反映在文化的表层,而且触动着文化的深层。

最后,网络舆情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为多元化的文化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由于传播方式、方法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使得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许多新的文化现象,不同地域文化、阶层文化、群体文化等在网络舆情中也都得到不同的体现。于是,各种文化观念在相互碰撞和交融中,逐渐产生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而这种精神往往和意识形态范畴文化相联系,使得文化的最深层发生显著变化。

网络舆情建设的文化动力及特征

网络舆情的文化动力来源于与人们不同层次利益相关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和价值需求。因此,不同的利益需求与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网络舆情的文化动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构性:网络舆情的文化动力系统特征在于能通过文化构建网络舆情的动态结构,突出以文化力量为引导,透过网络舆情的要素互动和结构化过程,调适和引导网络舆情。同时,网络舆情的流变和结构也会带动文化系统的完善或改变。文化动力决定着网络舆情的性质,网络舆情也影响和制约着文化动力,在互构过程中网络舆情的发生脉络和趋向日益明晰。在二者的互构过程中,既包括网络社会内部的个人、群体(阶层)与社会间的互动,也包括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之间的互动。

社会性:任何一个网络热点事件从发生到发展的过程都是由文化系统连接的。它既表现出网络舆情中隐含的价值与规范,也会与其保持和维系一定的权力角色。网络舆情不仅是一种社会建构,也是一种文化建构。其中,渗透于舆情结构中的文化动力因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社会作用。可以说,网络舆情的文化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群体(阶层)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状态中产生的。

复杂性:网络舆情的文化动力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从形态上看,网络舆情的文化动力既有延续性,也存在裂变性;从功能上看既充满正功能,也存在负功能;从质量上区分,又可以观察到适度、不足和过度;从规模上看,一些是全社会凝聚的,一些是一些群体(阶层)拥有的;从表现上看,有些是显性的,有的则是隐性的;从本质上看,还包括自觉的内化,或是被动的规训。总之,网络舆情文化动力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及其运作既能给社会带来支持动力,也可能因其滞后性或负向性使社会为之付出代价。

把握网络舆情文化动力特征,可以从中发现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及其内在运行规律,还可以根据文化动力的方向对其进行疏解。(成都理工大学 何兴杰 张帆)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