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势正劲·江西篇】江西景德镇推广“三个三”模式 深山古瓷村重放光彩

【中部崛起势正劲·江西篇】江西景德镇推广“三个三”模式 深山古瓷村重放光彩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9-26 15: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白墙灰瓦马头墙的建筑、高挂的红灯笼串、潺潺溪水缓缓流过……江西景德镇市珠山区竟成镇三宝村下辖的自然村马鞍岭村,群山环抱、层峦叠翠中的村庄仿若一幅水墨画。

马鞍岭村陶瓷矿产丰富,宋代以来,这里的古瓷矿、古水碓、古窑业孕育了辉煌的湖田窑。后来,由于当地制瓷中心转移以及交通不便,马鞍岭村逐渐失去了光彩。一年多以前,这里还只有泥巴路,村里没有路灯,夜晚一片漆黑。

如今,当地政府对马鞍岭村的民居、道路、管网、水系等进行改造优化,使基础设施有了巨大改观。

环境提升只是第一步,村庄要有产业依托才能兴旺。马鞍岭村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景德镇乡村振兴“三权分享、三股分红、三手合力”(简称“三个三”)模式的推行,即保护所有权、尊重承包权、用好经营权,引入资金股、盘活资源股、奖励人才股,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力量,运用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动员群众勤劳之手共同参与,以此实现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集体经济活起来的目的。该模式在马鞍岭村的具体落实,引起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变革。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马鞍岭的陶瓷文化和生态人文优势,区里成立了闲云涧文化产业公司,并与蜗牛(北京)景区管理公司合作,规划开发打造集陶瓷文化、山水、人居休闲、创客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珠山区国资公司、马鞍岭农村合作社、蜗牛(北京)景区管理公司三方合作,通过闲云涧文化产业公司来经营村庄,发展陶瓷体验、文创、民宿、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入股的村民不仅可以参与分红,还能实现在本地就业。

“在家门口工作,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村民周爱兰说,以前她在市区的酒店打工,没法照顾孩子。如今,周爱兰在村里的闲云涧文化产业公司从事保洁工作,每月工资2000多元,加上利用下班时间打扫附近陶艺大师工作室的报酬,她每个月有近4000元收入。

环境改善、交通便利、陶艺氛围更浓厚……原本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来了。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周边的陶艺师傅学艺,古老的技艺有了更多的传承人。

相比喧闹的景德镇城区,雨中的马鞍岭显得格外静谧典雅,隐藏在层峦叠翠中的连绵白墙灰瓦披上了薄雾轻纱,举目望去便是一幅幅精妙的水墨画。即使未到周末,即使细雨绵绵,依旧有满怀好奇的客人来到这里体会晴日里不曾感触的奇妙。

“原来的马鞍岭,路面坑坑洼洼,雨天骑电动车出不去,过年过节出租车都不肯进来……” 景德镇闲云涧文化旅游产业公司总经理涂斌坐在窗明几净的咖啡书吧里聊起了马鞍岭村的前世今生。屋内,熠熠生辉的灯光和浓郁的咖啡香味让人倍感安逸,屋外溪水潺潺,树影婆娑,亭台水榭相映成趣。很难想象在三年前,这里还是一处荒草遍地,房舍破败,出行不便的“空心村”。 位于三宝国际瓷谷腹地的马鞍岭村是珠山区竟成镇三宝村下设一个自然村,因村南有一座呈U形的山头酷似马鞍而得名。村内面积约0.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42户,共156人,改造前村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遍地的荒田杂草,谁都不愿意进来,大家都出去打工了。” 涂斌如是说。

2018年,整座村子迎来了改造的契机。当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三”模式,即: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享”;资金股、资源股、技术股“三股分红”;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三手合力”。2018年3月,珠山区选取竟成镇马鞍岭村启动“三个三”模式试点工作,整个村庄因此焕发新生。从2018年到2020年,涂斌用三年时间见证了马鞍岭村的蜕变。为了解决资产整合问题,珠山区国资公司出资2100万元注册成立闲云涧文化产业公司入驻马鞍岭村,开展专业化运营。马鞍岭村小组也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户用好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流转闲置土地、出租房屋,推进村集体和村民以所有权、承包权入股参与生产经营。这样行之有效的举措很快受到了村民的拥护。 随着村庄的整体打造升级,现在村民通过房屋租赁每个月最少能增加5000元收入。马鞍岭村的房屋市值也从均价约1000元/平方米增至7000元/平方米;房屋月租从均价约7元/平方米增至约20元/平方米。此外,珠山区还通过国资平台先期投入1300余万元用于马鞍岭村的村容村貌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清河,翻新房屋外立面,实行雨污分流,落实管线下地,恢复水碓矿坑,建起廊桥亭阁,修建古木屋、旅游驿站、4A级旅游公厕等设施,让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马鞍岭的原住民享受村庄改造提升的红利。49岁的周爱兰自己也没想到,十几年前她回家乡用2000元购买的房屋如今这么“走俏”,除了房屋升值,现在每年光租赁给闲云涧就有四万元收入。“原来这里环境差没人来,买生活用品都只能去湖田。在外面打工每个月只有800来块钱。”随着村庄打造,村里各项设施的增多,周爱兰在家门口的咖啡书吧上起了班,接下了三份工作,每个月工资有6000元。生活越来越好,周爱兰又添置了新房,谈起即将完工的新家,周爱兰顿时喜笑颜开。谈到未来发展,村民们的幸福感怎么也藏不住,一个个暖故事怎么也道不完,“咱们这每天都有公交接送孩子们上下学”“艺术家和不少外国游客都爱来” “闲云涧后期对这条线路的打造会让这里更热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三年前埋下小康种子的马鞍岭村已然再现了“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兴旺景象,一幅美好的小康画卷,正向每位走近她的人徐徐展开。(王健摄影)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