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加快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和大规模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中国通过反复摸索、不断实践,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减贫经验,并积极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为世界各国解决共同面临的贫困难题做出了贡献。
作者:叶文(Avarind Yelery)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高级研究员
复旦发展研究院访问学者
在21世纪,可持续增长原则越来越多地被放在“发展”与“公平”两大全球框架下进行讨论。由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低收入国家的发展任务和发展策略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经济发展周期并不一致。但尽管各国经济增长模式千差万别,其核心问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如何减少贫困。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报告显示,全球共有23.1%的人口,也就是约13亿人处于“多维贫困状态”,即不仅经济收入低下,而且健康状况、工作质量,以及能够享受的教育、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等服务较差。报告共覆盖了101个国家,其中包括31个低收入国家,68个中等收入国家和两个高收入国家。
贫穷往往会引发教育、健康、收入差距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当前新冠病毒大流行更是加剧了各国的贫困问题,令饥饿与疾病的风险激增。
脱贫“致富路”
图片来源:新华社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约有8亿人成功脱贫,这一数字已经超过拉丁美洲,甚至欧洲的总人口数。扶贫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国家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的基石。
中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公共健康缺乏保障是贫困现象普遍的原因之一。如果说中国的人口数量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那么完善国内公共卫生体系无疑等于创造“增加值”。在过去的70年间,中国着力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使其成为经济增长和国力增强的“引擎”。中国在减贫方面的成功也加强了它应对其他挑战的能力,改变了中国城乡发展的轨迹。
图片来源:东方IC
中国的经济转型算得上是20世纪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伟大成就之一。中国通过转变经济政策,成功增进了人民福祉。它还通过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使数亿人实现脱贫“摘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中国在实现重大转型的同时也向世界分享了它的发展成果,其中亚洲国家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以至于21世纪也被称为“亚洲世纪”。中国通过保持意识形态与政府治理之间的平衡,使改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回报。在改革过程中,市场成为塑造现代中国的主要力量和行为主体,中国人的创业精神也为国家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扶贫“友谊桥”
中国是第一个达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实现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随着经济的逐渐开放和对生产、资本管控的逐步放松,中国贫困人口数量稳步下降,为世界减贫做出了重大贡献。从1990年到2010年,中国有5.26亿人实现脱贫,约占同期世界绝对贫困人口减少数的75.7%。这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此同时,中国也正积极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落实。
中国不仅自身积极发展扶贫项目,还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开展减贫工作,分享成功经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为来自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发展中国家的官员举办培训班,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扶贫成就,并借鉴中国经验。
图片来源: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中国在经历了20世纪的一系列社会和政治巨变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想来真是难以置信;而中国在减贫方面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就更是令人惊讶不已。中国的成功并非来源于任何书本或现成理论,而是国家不断调整政策、反复摸索尝试的结果。这些政策和实践反映了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造福社会的决心,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责编 | 刘夏
编辑 | 张钊 潘家欣(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