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一月在英国各地,我总会看到那有着鲜红花瓣与黑色花心的虞美人花。它们并非真花,而是别在深色大衣上的胸针、挂在包袋上的装饰,或贴在挡风玻璃上的贴纸。
由于虞美人花能在硝烟散去的土地中生长,它便自然而然成为战场上阵亡士兵的象征。在英国,人们尤其将它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士兵联系在一起。
每年 11 月 11 日,英国人民都会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日(Remembrance Day)—— 亦称“追思日”。他们在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前献上虞美人花环,以悼念逝者。
伦敦的悼念仪式通常在唐宁街附近的“无名英雄纪念碑”(Cenotaph)前举行。作为英国最重要的国家战争纪念碑之一,这座立方形石塔上没有刻任何个人姓名。
两年前,我第一次参加这个仪式时,结识了彭文兰、朱红予(Caroline Chu)和克莱夫·哈维(Clive Harvey)。他们与约三十人的团队一起向纪念碑前奉上一圈虞美人花环,以纪念中国劳工旅(Chinese Labour Corps)—— 那是一次大战期间为协约国提供工程、后勤和战场清理支持的 14 万多名华工部队。
这些华工主要由英国和法国在山东招募,随后被运往西线战场。从 1916 年到 1919 年,他们在法国北部和如今的比利时地界挖战壕、修建公路铁路、运送弹药。许多人在战争结束后继续清理地雷、掩埋亡者。
官方记录显示约 2000 名华工在战争中丧生,但不少研究者认为实际数字远不止于此。他们的付出与牺牲,使中国列入了一战的战胜国行列。但由于长期缺乏公众关注,这支为协约国效力的最大规模外籍劳工队伍在英法却鲜为人知。
彭文兰是英中文化交流机构“子午社”(The Meridian Society)的创办人之一。近十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在英国传播中国劳工旅的历史,并于 2017 年推出口述史纪录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面孔:中国劳工旅》。
她告诉我:“谈到战争,人们往往只想到冲锋陷阵的士兵,却忽略那些在后方默默工作的人。”近些年来,彭文兰创办的“子午社”每年都与英国西线协会合作,组织华人团队参与在无名纪念碑举行的追思日活动。
我们与朱红予和哈维在两年前的追思日活动初次见面时,他们正合作创作一部小说,希望将中国劳工旅的故事带给更多读者。朱红予是一位有华裔背景的法国青年导演,她已拍摄过一部以劳工旅法国后裔为采访对象的纪录片。
哈维是一名英国音乐人和作家,此前也出版过相关的历史小说。促使哈维投身写作的,是他从一位历史学家朋友那里得知法国滨海努瓦耶勒市(Noyelles-sur-Mer)的中国劳工墓地。作为一战期间中国劳工旅的重要驻地之一,如今墓园里纪念着 800 多名劳工旅成员。
“我上学时,学校教授第一世界大战时对中国一字不提,”哈维说。“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让这些故事重新鲜活起来。”
今年十一月,我在追思日前再次见到两人,他们递给我一册样书。
“我们终于完成了!”他们自豪地告诉我。这部基于真实事件的英文历史小说,讲述两名中国劳工远离家乡,跨越万里陆海,在战火纷飞的法国工作,并与一名波兰移民女孩结为好友的故事。 小说定名为《For Whom the Temple Waits》,预计将于2026年初出版。
“我们希望这些源自真实经历的小说能让更多人产生共鸣,”朱红予说。
2017 年,比利时布塞博姆(Busseboom)村附近设立了一座纪念碑,以悼念在德军空袭中遇难的 13 名中国劳工旅成员。2018 年,一座中国劳工青铜像又被安放在巴黎里昂火车站前,呈现的是当年华工远渡重洋,经过数月艰难的海上航行抵达马赛,又换乘火车抵达巴黎的情形。
这些年来,英国华人社区也一直在讨论如何为中国劳工旅建立永久纪念物,部分建议包括在东伦敦竖立纪念碑、在国家纪念植物园设立纪念雕塑,或在圣保罗大教堂内设立纪念牌。
两个月前,英国华裔神父甄英深(Mark Nam)发起了一项筹款,计划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地下室安放一块纪念中国劳工旅的纪念牌,因为那里还安葬着英国一些最著名的军事将领,如击败拿破仑的惠灵顿公爵与纳尔逊勋爵。
甄英深第一次听说劳工旅是在 2020 年夏天参加“子午社”组织的一场线上讲座,在那之前,他从未听闻过。他说:“英国有五万多座纪念碑,却没有一处刻着中国劳工旅的名字。这块纪念牌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在随甄英深参观圣保罗教堂地下室时,我还遇到约翰·德·卢西(John de Lucy)。他的祖父曾是劳工旅的英国军官,当年在工作之余拍摄了许多华工的照片。德·卢西向我展示了他在 2017 年协助出版的中国劳工旅影集。
影集黑白封面上的照片定格了几位华工难得的轻松时刻:他们戴着帽子、穿着冬大衣,肩并肩站在一起望向镜头,笑得像孩子一样。
从无名纪念碑到虞美人花、纪录片、书籍与照片,生命可以以多种形式被记住,故事可以通过不同媒介被讲述。我愿相信,下一代英国人将以更完整的视角来看待那段历史,而鲜红的虞美人也不仅用来纪念战场上阵亡的英军士兵,也纪念那些在后方付出的中国劳工。
(邢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