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手记丨探寻列宁在喀山的“青葱岁月”

海外手记丨探寻列宁在喀山的“青葱岁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5 04: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喀山市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东南约800公里处,是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首府。在该市的乌里扬诺夫-列宁大街有一处面积不大的院落,静静地掩映在一片树林里。是的,这里就是年轻列宁在喀山生活时的住处,他的原名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据说他曾用过150多个笔名,但最喜欢的还是“列宁”。从1901年起,“列宁”就成了他的主要笔名,他用这一笔名发表过800多篇著作。

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入院内的两层木质房屋时,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19世纪末——彼时,有一位叫乌里扬诺夫的年轻人就生活在这所房子里面,至今空气中仍弥漫着厚重的历史气息,仿佛每件文物都在低声诉说着这位革命领袖成长岁月里的一个个故事。

列宁在喀山的故居现已改造为博物馆。(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早期知识根基:家庭孕育的求知火种

列宁的求知欲,源于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他祖父一家虽不富裕,却将学习与严谨治学置于优先地位——这样的成长环境,无疑对年轻的列宁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父亲伊利亚·乌里扬诺夫出身于俄罗斯西南部阿斯特拉罕的一个普通家庭,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工作者;母亲玛丽亚·布兰克是一名医生的女儿,尽管未曾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却通过刻苦的自学掌握了德语、法语和英语,还具备出色的文学素养。

在这个家庭里,学习、自律与文化熏陶是核心价值观。一家人都家视书籍为珍宝,将知识视作珍贵的财富。喀山的这处居所恰好印证了这样的氛围:客厅里摆放着钢琴,书架上书籍充盈,墙上挂着家人的肖像。

这样的成长背景,为列宁日后的学业优异奠定了基础。1887年,尽管兄长亚历山大因参与密谋推翻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处决,家庭笼罩在阴霾之下,列宁仍以优异成绩从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毕业,全部11门功课中除了一门获得4分以外,其余均为满分5分。他的校长在推荐信中评价他“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品行端正”。

喀山大学校园主楼外,矗立着一尊年轻列宁的雕像。(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喀山大学:觉醒与反抗的起点

1887年9月,列宁考入喀山大学(现名喀山联邦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如今,访客仍能在该校77号阶梯教室看到他当年坐过的座位。尽管列宁在喀山大学的求学时光短暂,却极具转折意义,如今这所大学也自豪地将他列为知名校友。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中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就读于同一间教室。

在大学里,列宁积极融入学术生活,加入了“萨马拉-辛比尔斯克同乡会”。正是在这里,他开始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对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学档案显示,学号197号的学生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从不将学习局限在课堂之内。他常与同学对弈国际象棋——这项需要战略思维的运动,后来也成为他政治运筹中的显著特质。

列宁喀山故居内的卧室原貌。(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柳洪杰)

1 2 下一页   >>|
【责任编辑:杨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