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手记丨探寻列宁在喀山的“青葱岁月”

海外手记丨探寻列宁在喀山的“青葱岁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5 04: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转折点:抗议与流放的淬炼

1887年12月,入学仅数月后,列宁心中日益强烈的反抗精神终于找到了宣泄口。他参与了学生抗议活动,反对沙皇政府严苛的教育政策,以及当局任命监督员监视学生的做法。这场对抗的高潮,是列宁代表喀山大学学生提出抗议,要求撤销这些监督员。而校方则采取了强硬回应,将列宁与其他38名学生一同开除。

被捕时,年轻的列宁与一名警官有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对话。警官警告他:“年轻人,你为何要反抗?你这是在以卵击石。”列宁则坚定地回应:“这面墙早已腐朽,只要推一把,它就会倒塌。”

随后,列宁被流放到距喀山约40公里的科库什基诺村——他祖父就住在那里。在流放期间,列宁并未中断学习,而是通过自学完成了大学法律专业前两年的课程,为后来以校外生身份在圣彼得堡大学获得法律学位打下了基础。翌年秋,列宁返回喀山,开始系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喀山故居内陈列着一尊与真人等大的列宁雕像。(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传承与当代追寻: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

如今,列宁在喀山的故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虽然他在这里真正居住的时间不足两年。俄罗斯学生、中国游客、西方历史学家纷纷走进这座房屋,思考这位重塑20世纪历史的人物所留下的复杂遗产。

参观期间,我遇到了来自莫斯科的历史教师尼古拉·彼得罗夫,他每年都会带学生来这里。“无论持有何种政治观点,”他说,“这个地方都在告诉我们,个人经历如何塑造历史的走向。”

访客中,中国游客尤为众多,许多人对列宁的革命理想表达了敬佩之情。“他代表了思想改变社会的力量,”来自北京的大学生李伟说道。

列宁的精神遗产在喀山得到了妥善传承——从保留他当年的教室座位,到以“乌里扬诺夫-列宁”命名街道,再到将故居改造为博物馆……列宁在喀山的生活痕迹并未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而消散。

博物馆内,列宁生前的书籍与国际象棋均得到精心保存。(中国日报 柳洪杰 摄)

回望:从喀山走向革命之路

离开故居时,我不禁思考:列宁在喀山的短短数月,如何为他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石?或许是对知识的渴求、对政治的反抗,以及随后遭遇的惩戒,共同铸就了他的坚定意志——这份意志最终推翻了他眼中那堵“腐朽的沙皇制度之墙”。

当年在喀山的房间里研读《资本论》、在棋盘上运筹帷幄、勇敢挑战权威的年轻人,后来曾写道:“面对大众,我们必须采用截然不同的方法……不是发号施令,而是耐心解释。”

尽管列宁在喀山的时光短暂,但这座城市无疑塑造了他,让他成为了后来的革命领袖。保存完好的故居与大学文物,如同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这位影响世界历史的人物的成长岁月——它也提醒着我们,革命的道路往往始于静谧的房间,始于书籍、思想,以及挑战既有权势的勇气。

(柳洪杰)

|<<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杨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