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原来古代中国这么潮!榆林石窟壁画里的穿搭、农耕,太真实了

近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酒泉瓜州县,走进这座被誉为“中唐瑰宝”的洞窟。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原来古代中国这么潮!榆林石窟壁画里的穿搭、农耕,太真实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3 09: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酒泉瓜州县,走进这座被誉为“中唐瑰宝”的洞窟。

坐落于祁连山余脉的榆林河谷的榆林石窟,距瓜州县城70公里,是莫高窟的 “姊妹窟”,也是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缺乏确凿的史实证据,开创时(年)代至今尚无定论。现存洞窟最早建于唐代,经五代、宋、回鹘、西夏续建,终于元。

酒泉瓜州县榆林窟。(敦煌研究院供图)
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金身水月观音。(敦煌研究院供图)

壁画中从穿搭、农耕到生活细节,都藏着穿越千年仍不过时的巧思。榆林石窟壁画的“潮流感”,本质是古代生活美学与实用智慧的超前表达。无论是供养人的襦裙、武士的短打,还是飞天的飘带装,没有冗余装饰,类似如今的“极简风”。 用石青、石绿、朱砂等天然矿物颜料上色,以低饱和撞色(如青配白、红配褐)为主,不浮夸不刺眼,契合当下“莫兰迪色系”“中国传统色”的审美潮流。

榆林窟第2窟的水月观音,以金碧色调搭配淡雅留白,融合汉传与藏传佛教艺术特质,尽显西夏审美韵味。壁画中党项、回鹘、蒙古等民族的形象与文化元素交织,见证了丝路之上多文明的共生互融。

榆林窟第3窟西壁唐玄奘与孙悟空。(敦煌研究院供图)
榆林窟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之老人入墓。(敦煌研究院供图)
榆林窟第25窟北壁左侧弥勒经变之一种七收。(敦煌研究院供图)

中唐第 25 窟的《弥勒经变》,以绚丽色彩与严谨构图延续盛唐艺术风骨。

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之乐队。(敦煌研究院供图)

壁画中女性的发簪、步摇,男性的腰佩、头带,都是“少而精”的点缀,既提升整体造型感,又不喧宾夺主,像现在“轻配饰”的搭配逻辑。劳动者的短衫、长裤方便耕作,贵族的宽袖长袍兼顾礼仪与舒适,和当下“通勤风”“松弛感” 的需求不谋而合。

榆林窟第29窟主室北壁。(敦煌研究院供图)

榆林石窟壁画的“潮流感”从历史遗存变成现代内容,离不开AI技术的介入。

岁月侵蚀让壁画面临褪色、酥碱等损耗危机,AI技术结合高清扫描技术,捕捉榆林石窟壁画的矿物颜料肌理、线条细节与色彩层次。无论是《锻铁图》中的工具纹路,还是水月观音的贴金工艺,都能被精准留存,避免岁月对文物的不可逆损伤。AI算法可自动识别壁画的裂隙、褪色等病害,通过比对历史数据与环境参数,预判老化趋势,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借助AI知识图谱,能关联壁画中的农耕场景、服饰纹样与西夏历史文献,解锁部分壁画背后的科技史与社会史价值。

【责任编辑:李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