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港人郑镇炎徒步一年重走长征路: 用脚步丈量信仰,见证山河巨变

自2024年10月17日从江西于都启程,郑镇炎历时整整一年,一步步走完这条漫漫征途,圆了心中积存多年的梦想。

七旬港人郑镇炎徒步一年重走长征路: 用脚步丈量信仰,见证山河巨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2 14:4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10月19日,74岁的香港同胞郑镇炎徒步抵达陕北吴起镇,这一天,恰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抵达此地90周年的纪念日。自2024年10月17日从江西于都启程,他历时整整一年,一步步走完这条漫漫征途,圆了心中积存多年的梦想。

郑镇炎与长征的缘分,始于1972年大学时代读到的《红星照耀中国》。书中描绘的延安时期那种朴素、民主而又团结的生活图景,深深打动了他,也让这位香港青年对祖国的民族情感愈发炽烈。"这十多年来,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经济飞速进步,社会治安也愈发良好,所以我就想通过徒步重走长征路,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今昔变迁。"

为完成这趟不平凡的旅程,郑镇炎做足了准备。他不仅研读大量与长征相关的书籍,"对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战斗都相当熟悉",更希望以双脚实地感受红军当年是如何跨越艰难险阻的。除了知识的积淀,体能与意志的锤炼也未曾松懈。郑镇炎本就常年坚持跑马拉松,为此行更特意增加了每周两次的登山训练。"平时锻炼很重要,身体是基础,有了好的身体,才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面对旅途中的困难。"徒步走完长征路,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酝酿了整整十年的心愿。"一定要想清楚:能不能坚持到底?能不能习惯一个人的孤独?如果对目标不够坚定,就很容易放弃。"

沿途穿越赣粤湘桂及云贵川甘8个省区,郑镇炎最直观的感受是"天翻地覆"的变迁,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巨变。"红军当年走过的贫困山区,如今路、水、电全都通了,和过去相比完全是两个世界。"

更令他感怀的,是沿途陌生人不期而遇的温暖。在广西,一位苗族电工热情邀请他回家共进晚餐。闲谈间,电工提及自己曾不幸罹患鼻咽癌,幸有医保政策扶持,八成医疗费用由政府报销,每月还可领取低保补助,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如今他依靠一辆小货车,穿梭于周边村落贩卖猪肉补贴家用,日子安稳而充实;在四川,一位少数民族店主留他住宿,指着自家100平方米的保障房欣然说道:"现在政策好,住得安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每天背负近15公斤的行囊徒步8到10小时,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他都一一挺过。"累的时候就想,红军当年缺衣少食还要行军作战,而我有民宿可住,有热水洗澡,有热饭可吃,这点苦算得了什么?"

他坚持书写日记,即便疲惫至极、夜半醒来,也要补录当日的行程与感悟。"苦尽甘来终有时,一路向阳待花期!"这是他在漫漫长路上鼓舞自己的心声。

他还会在日记中借红军长征的历史自我激励。"红军当年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战胜困难,我们如今条件好得多,更应该学习红军精神,勇敢面对一切。"

此外,他随时在日记中记录沿途所学。行走在黄土高原,他深入了解高原的综合治理。"治理黄土高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兼顾生态修复、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通过数十年探索,形成了一套综合治理模式,核心是'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路的细致观察与点滴记录,郑镇炎感慨万千,"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百多年前总是被人欺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长征时期"走到现在这一步,的的确确不容易"。

如今旅程圆满结束,郑镇炎坦言自己"此生无憾"。他鼓励年轻人多去了解长征,学习这段历史,亲自走一段长征路,体验红军当年的生活,"这是世界的遗产,我们了解它,能学会坚韧,把握正确的方向"。

图1:2025年10月19日,74岁的香港人郑镇炎徒步抵达陕北吴起镇。(受访者供图)
图2:郑镇炎在途中翻越雪山。(受访者供图)
图3:郑镇炎徒步穿越泥泞的山路。(受访者供图)
图4:郑镇炎抵达延安市近郊宝塔区井美窑洞民宿,在一家有窑洞的民宿落脚。(受访者供图)

(胡雨濛 马静娜)

【责任编辑:何思】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