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路上发生碰撞后爆燃,致三人死亡。死者家属提出车辆“突然失控”、“事故后车门锁死”等质疑。车辆碰撞前,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行驶速度约116公里每小时。
事故在4月1日持续发酵,网民质疑雷军在事件后持续沉默。小米集团股价直线跳水。截至星期二港股收盘,小米集团大跌5.49%。
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深夜回应称,由于事故还在调查,小米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并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当晚,小米汽车官方也发文回应事故相关传闻。
众所周知,一起交通事故的成因往往是复杂的。公众在关注事件时还是应该多一些耐心,等一等官方的权威调查结果。在此之前,最好避免盲目归因,更不应站在某个道德制高点上,对逝者家人或者车企实施攻击。
当然,这并不代表在官方调查结果发布之前,不能针对此事展开讨论。这起“SU7”事故涉及新能源车辆,关注度很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事故也有可能成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痛点、推动行业进步的契机。
正如齐鲁晚报网评论所说,在关注事故后续处理的同时,应把提升电动汽车安全性能作为重要议题,并结合事故细节展开讨论。隐藏门把手到底有没有安全隐患?是否应该有所改变?如何改变?现阶段智能驾驶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准?在多大程度上智驾是可以信赖的?车企在宣发中应该怎样界定智驾?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亟待求解。
小米“SU7”事故的代价是惨重的。在哀悼逝者的同时,各方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以切实的改变,引导科技发展,保障驾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