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且做到了0失误率,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AI浪潮之下,有网友对人工智能服务新闻工作点赞,也有人在留言区发出“播音专业学生碎了”、“有了数字主播,真人主持人过完年后还有班上吗”等感慨,且有播音专业学生因感到压力而更换了考研方向。
AI主持人的优势明显:不知疲倦,播报在发音方面可以做到零失误。这样的技术优势,让尚未走出校门的播音专业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实属正常。承认AI主持人在新闻播报方面的技术优势,并不意味着新闻主持人职业已然“无用”,甚至到了需要怀疑播音专业教育存在合理性的地步。
回溯最近几十年中国新闻事业中主持人角色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回归”。主播、主持人以及新闻记者和AI播报最大的不同,不是所谓表情丰富、语音抑扬顿挫,而是能体现新闻应有的在场性、亲历性和情感共通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碰撞才是我们所期待的。
AI时代,数字主播和真人主持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从业者完全可以基于不同情境,让新技术为我所用,将有限的精力从基础性、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多专业性、创造性活动中。
不可否认的是,AI大模型作为一种效率工具,仍然将在可见的一段时间内加速人才市场的新旧淘汰。如何进一步在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发展中全面重视与提升人才的创造性,才是AI对人类生产关系提出的新课题。
从ChatGPT到DeepSeek,无论是哪一个都影响着时代发展,但始终无法超越人类。
不可否认,人类的创造力正在被AI技术重重包围,步步逼近,我们既不可能退回过去的田园时光,也不可能对时代的浪潮无动于衷。积极拥抱新技术,也要持续开发自己的新技能。必须认识到,人类创造力的根源仍然是对他人痛苦与喜悦的感知,是去理解和爱他人的冲动。这是真实人类应该葆有的恒久“竞争力”。
就像最近热映的电影《哪吒2》里,人类配音演员的精彩表演是很难由AI完成的,即使后者可以在细节上模仿到极致,但是哪吒那一声声怒吼里传递的感情,只有人类才能表达,只有人类才能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