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西平县:科技加持力促小麦丰产丰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6-06 17:2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6-06 17: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万亩农田集中连片、作业道路平整通畅、灌溉沟渠纵横交错、现代化农业设备高效便捷……对驻马店市西平县的许多种粮大户来说,今年的夏收有着不一样的体验。

西平县委书记李全喜介绍说,“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西平县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8万亩以上。我们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粮食高产稳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始终把国家粮食安全这份重任牢牢扛在肩上。”

6月1日上午8点,西平县人和乡的种粮大户丁军华来到自家流转的6800亩麦地里,随手扯下一个麦穗,用手仔细地揉搓,轻轻一吹,嘴里小声地数着,“5、10、15……55粒,是55粒,粒数不少,颗粒饱满,小麦丰收了。”他迫不及待地给父亲打电话报喜,“爹,咱家的小麦丰收啦。”

挂掉电话,丁军华又拨出一个号码,“老李,把咱们的收割机开过来吧,可以收割了,另外通知一下货车来拉小麦。”不一会儿,6台德国进口的收割机便开进了麦田,看着收割机奔腾驰骋,丁军华终于笑了,“最近几晚上,我都睡不着,盼着开镰收割,现在放心了。”

15分钟后,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渐变小,8辆12米长的卡车缓缓驶入麦田,看着金黄色的麦粒从收割机出粮口中喷涌而出,丁军华兴奋得手舞足蹈,“今年这小麦,亩产1300斤没跑。”

智能微型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仪、虫情监测器……在西平县老王坡现代农业示范区的3.1万亩核心区,坐在高标准农田服务中心,敲敲键盘就能灌溉,动动鼠标就知道小麦长势怎么样,看着屏幕、吹着空调就能了解土壤墒情如何。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卫松说,“过去种田全凭经验,现在有了科技的加持,可以提前对病虫害和墒情进行介入干预,给小麦丰产丰收注入科技力量。”

“受去年秋汛的影响,再加上老王坡是滞洪区,地势偏低,积水较多。为了尽可能减少播种时间过晚的不利影响,我们拼了命地赶播种进度。我们和项目方调用了多台大型抽水泵,紧赶慢赶完成了抽水作业。田间积水排干的时候已经临近‘立冬’,我们一边继续实施农田改造,一边组织力量抢种小麦……”刘卫松站在高标准农田服务中心的智能监测办公室,看着窗外滚滚麦浪即将收割入仓,去年播种小麦的经历再次浮现。“经过测产,老王坡核心区改造后的农田平均亩产比原来高出近300斤。”

在二郎镇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种粮大户张四新正在地头闲庭信步般查看小麦长势。“我这50亩小麦可是超高产攻坚田,前天经过测算,平均穗粒数101.7个。我种了2000亩地,跟种这片超高产攻坚田一样,都采用了宽幅精播等技术。我有信心,今年平均亩产一定会超过1500斤,卖个两三千块钱轻轻松松。”

张四新的底气从何而来?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国选说,“农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惠农项目降低种粮成本,农业保险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好政策,不仅解决了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而且让种粮大户更具动力,不断刷新‘西平小麦’平均亩产新纪录。”

西平县县长侯公涛说,“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我们县把这些关键点一一落实、落细于108万亩小麦生产的全过程,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西平小麦’能连年丰收,就没有悬念了。”

(黄华 田春雨 刘天鹏/文)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