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票房失利的反思 不是每个桃姐都有“黄金时代”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是群星云集,但北美一开始只在4家影院点映,两周后扩大到977家
反观美国,在商业电影之外,独立电影/艺术电影还是有一定生存空间。除了文艺院线体系外,北美的颁奖季也是极重要的因素:暑期档和圣诞档是商业电影狂欢的时刻,但年底到第二年初的颁奖季(包括金球奖、奥斯卡以及各种影评人奖、工会奖等)则让众多独立电影、艺术电影有了广阔空间,当年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老爷车》竟然能拿下北美1.5亿美元票房,就是得益于颁奖季对市场和目标观众的培养,绝非靠把影片包装成“暴力动作商业大片”得到的结果!
从推广策略来看,北美的独立电影往往采用先小范围放映,赢得口碑后再逐步扩大放映范围的形式,一部影片的放映时间有时可以长达半年!今年北美几部票房还不错的艺术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少年时代》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甚至当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林肯》也是从小范围上映出发。
囿于我们的院线放映体系(提供秘钥的方式和时限),这种思路目前在国内也是无法实现的。不得已,国内片方往往只好通过点映场,借助名人或网络大V的力量试图进行口碑传播——说实话,这种方式到目前都没有特别显著的效果,只能说聊胜于无。
这里涉及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国内观众其实也不够成熟,他们的品味、消费往往有随意性、趋同性和临时性,没有关注影片资讯的习惯,缺乏个人成熟的品味体系,对编导演员没有明确的个人选择。普通观众们往往都屈从甚至深陷于模糊暧昧、变动频繁,仅靠外在影响力汇集起来的社会主流娱乐价值之中。
《黄金时代》票房的失利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声量不等于票房。之前有很多水准平平甚至很差的电影,通过大量的宣传,靠演员、导演的影响力制造信息声量,颇赚到了些钱。导致很多电影从业人员认为只要靠营销赢得大量关注,就能赢得票房。《黄金时代》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会化媒体方面赢得了大量关注,豆瓣上标注想看的人超过3万。
显然,这些声量转化成票房的效率极低。这倒是可以让我们的电影从业者清醒一下:电影是做出来的,不是嚷出来的。百度大数据错误的票房估计也让我们看到,电影市场如同赌局,复杂纷乱,风云变幻,远远不是一些并不完全可靠的数据统计就能总结出规律,订出方案的。
同样是群星主演的文艺片,《黄金时代》应该在拍摄之初就明确定位
说到底,当《黄金时代》还在筹拍阶段时,就应该更明确影片的定位:如果走文艺片的路子,就应该控制预算,减小规模,精准营销,降低期待,调整档期;如果要拍商业大片,就该改变剧本思路、导演手法,控制时长,突出明星,抓住看点。只给文艺片披上一层商业大片的狼皮,把它化装成一只狼扔到市场中去是不行的,真正的狼会剥掉伪装让它露出真相来。
在这里,我们没有讨论《黄金时代》作为电影的水准问题,因为它不是票房的决定因素——只要影片具备了基本的水准品质,就具有了大卖的可能性。不过华语电影的另一个问题也由此而来:电影人往往在一部水准不错的电影票房失利时大打悲情牌,痛心疾首称观众不懂欣赏佳作,如此下去电影必定烂片当道云云。可电影市场什么时候是佳作大卖,烂片赔钱的完美世界呢?不是每个桃姐都能迎来她的黄金时代。
但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完善电影市场,尽快建立不同等级的院线体系,“该归凯撒的归凯撒,该归上帝的归上帝”。靠鱼龙混杂的大杂烩、羊披狼皮的欺骗术浑水摸鱼的日子不会太长的。我相信,未来,华语片的另一个黄金时代一定会到来。那将是一个更公平更完善,更能体现优胜劣汰,商业片与文艺片各得其所的时代。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新闻排行
24小时热评排行
独家策划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美国大使奥泰巴25日表示,阿联酋第一名女飞行员日前领导该国的战斗机群在叙利亚对“伊斯兰国”(IS)极端分子展开空袭。
详细>>精彩推荐
- [热点] 詹妮弗劳伦斯陷好莱坞艳照门 疑手机被黑
- [明星] 美国名嘴里弗斯病危 仅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 [明星] 朱莉婚后一身黑衣首现身 无名指秀钻戒
- [电影] 《亲爱的》威尼斯首映受好评 感动威尼斯
- [争论] 韩寒看过被痛批文章 片方:这事挺滑稽
- [新片] 苏有朋否认奶茶妹妹演《左耳》 已找到"小耳朵" 影片即将开拍
- [秀爱] 贝克汉姆夫妇结婚15年 贝嫂收夫13枚婚戒
- [明星] 碧昂斯演唱会粉丝自拍 米歇尔与2女儿入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