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28日电 近日,国际专家俱乐部EurAsiaAz主任塞缪尔·马迈多夫在阿塞拜疆“News.Az”国际新闻网发表文章称,在全球进入“战略不确定时代”的背景下,中国谋定而后动,以罕见的长远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执行力,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文章认为,近期胜利召开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不仅仅是一次政治会议,而是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二十届四中全会总结了中国“十四五”时期取得的成就,更为“十五五”规划奠定了基本框架。“十五五”规划建议被视为连接当前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桥梁,也将决定中国未来在全球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文章说,“十四五”时期,面对贸易摩擦和全球供应链断裂的冲击,中国经济展现了强大韧性。中国技术创新不断加速,成为全球创新与产业现代化的中心,充分验证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
文章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标志着中国增长方式更加注重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规模优先向战略优先的转变,其核心目标是建设一个创新驱动型经济,实现更可持续的增长。
此外,“十五五”规划建议更宏大的目标是实现科技自主权,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微电子和生物科技等领域。这些领域共同构成未来新科技生态的基础,将再次把中国推向全球创新枢纽地位。
文章注意到,“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即将中国超大的国内大市场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通过加大教育、医疗、社保和生活品质等方面的投入,激发内需潜力,对冲外需波动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交往方式也在迭代升级。新的对外投资与合作将聚焦高科技、基础设施和绿色转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向数字化、绿色化、创新化不断迈进。
文章强调,在全球治理层面,“十五五”规划建议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务实行动方案。中国自己的定位并非大国竞争中的一员,而是新型多极全球治理模式的推动者。中国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国集团政治的选项,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技术、物流、文化交流等方面。
文章总结说,中国“十五五”规划建议远非一份政策文件,而是把经济现代化、科技自主、社会韧性、地缘影响力融为一体的系统性未来蓝图。谋定而后动,这是“十五五”规划建议向外界传递出的最强音。
(编译:齐磊 审核:高琳琳 韩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