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连接世界:开放科学中的青年力量”国际传播沙龙在北京举办。本次沙龙由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举办,邀请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共同探讨国际科研合作的社会价值和全球意义。
来自航空航天、生命科学、减少灾害风险等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围绕国际科研合作,多角度探讨科研工作的社会价值、国际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青年科研力量的成长与贡献、开放科学的全球意义。
深空探测实验室系统研究院战略研究室主任任筱强表示,中国的深空探测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开展了多层次、多层级、多维度的国际合作。合作建设深空测控网,搭载国际载荷,开放科学探测数据与样品申请,发布月球、火星后续探测任务的国际合作公告,发起国际大科学工程……中国正以越来越开放、自信的姿态,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商深空探测目标、共建深空探测工程设施、共享科学与应用成果。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国际计划科学主管连芳表示,我们要汇聚青年力量,推动科学减灾,共建包容、安全、可持续的未来。
中国日报美籍记者石花姐(Stephanie Stone)在分享她眼中全球技术合作的亮点时,特别提到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她介绍道,在中国日报推出的《穿梭生死: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座》纪录片中,记录了中方团队与埃及合作进行数字化考古工作,参与埃及神庙的挖掘并开发共享数据库,展示了科技不仅能够创造未来,也能有效地保存人类共同的历史。
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叶凯表示,中国的“传帮带”模式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承和有组织科研,西方的“扁平化”模式鼓励思想碰撞。在科研范式上,我们思考如何取长补短,做好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开放协作有助于培养中外青年科学家在文化、思维上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而这正是未来全球战略互信的基石。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个别国家构筑“科技壁垒”、实施歧视性政策,对全球科技合作生态造成干扰。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与会嘉宾认为,新时代的青年科学家拥有更开放的视野和更强的国际沟通交流能力,正在成为中国科技力量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他们以实际行动表明,开放科学不是口号,而是全球科技合作的“黏合剂”,中国始终是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坚定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
现场,来自北京各高校的中外学生代表踊跃提问,与嘉宾积极互动交流。
本次国际传播沙龙正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放合作月”。2025年中国科协“开放合作月”于10月全面开启,汇聚全球“正能量”,进一步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
国际科技传播研究院由中国科协与中国日报社共建,依托中国科协的科技资源和中国日报的国际传播资源,开展国际传播研究工作,做好讲述中国科技故事的行业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