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21日电 (记者 邹硕)11月1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承办的"数智赋能,文化远航"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主题论坛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数智技术与国际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绍华,来自中国外文局以及各兄弟院校的国际中文教育专家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王文渊、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境外学生事务中心)党委书记龙俊、孔子学院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丰海、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裴鸣、院长王永、副书记赵莹、副院长陈友军、副院长兼汉语国际教育中心主任张婧,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了论坛开幕式。
人文学院院长王永表示,中国传媒大学汉教中心将以学科建设为根基,大力发展国际中文传播;以智慧教育为引擎,探索AI在语言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以品牌项目为载体,助力提升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汉语国际教育中心主任张婧主持本次论坛以及上半场学术讨论环节。她指出,数智时代,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技术迭代的革新力量,更是教育范式的系统性重构与文化使命的时代升华,唯有以教育为根本基石、技术为坚强支撑,方能在变革浪潮中守正创新,于融合发展中行稳致远。
学术讨论环节的下半场由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副主任乐琦教授担任主持。她号召各位学者携手以开放之姿,共探数智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无限可能。
专家们围绕数智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路径,分享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为国际中文教育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的实施路径和探索经验。
本次论坛中,专家们围绕数智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路径各抒己见,分享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路径与探索经验。北京语言大学曹文教授开宗明义,强调"语调是语言的灵魂",呼吁学界借助数智手段推动语调教学的革新;天津大学杜修平教授提出以分层教学和专业中文为核心的预科教育模式,构建"科技汉语—理工中文"衔接体系,并运用科技手段优化数理化中文的教学与测评机制;暨南大学侯兴泉教授系统阐述了数智华文重点实验室"三横三纵"建设体系,聚焦智慧华文教育与文化数字化传播,分享了包括教材知识库、智能体在内的多项研发成果与实践经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于淼教授则指出"中文+专业"需求的变化趋势,并介绍了基于AI的个性化培养与教学辅助实践。
在国际中文传播方面,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韩立强副书记提出国际中文传播是跨语言双向传播的新理念,系统介绍了国际中文传播能力考试的五个能力模型及相关研究方向。
在国际中文数智技术应用方面,首都师范大学姜国权教授系统梳理了语言智能产品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剖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北京邮电大学孙雁雁教授结合一线实践,探讨了数智时代国际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多维路径;上海大学裴雨来教授提出大语言模型赋能下的"两产模型",倡导以共享经济思路构建多边资源平台;浙江师范大学王辉教授结合案例分析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强调人机协同模式的重要性,呼吁在技术融合中守护教育温度与人文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叶军教授指出当前AI应用多停留于实体课程AI化,提出应构建全新学习平台,并基于人机对话四象限理论推动国际中文学习智能体转型;哈尔滨师范大学张晓涛教授聚焦口语教学中的现实痛点,系统分析数智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并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天伟教授则从区域国别视角出发,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多元方法与范式,揭示数智技术如何推动中文教育从"标准化输出"向"精准化适配"转型。上海外国语大学张艳莉教授分享了高质量来华留学短期项目的实践经验,提出项目应朝年轻化、精品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