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论坛成功举办

10月29日,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一带一路’教育新视野:资源共享、多元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30 14: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29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教育国际交流》编辑部、“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和内蒙古大学共同承办的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一带一路’教育新视野:资源共享、多元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焦扬,复旦大学副校长、“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理事长陈志敏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傅博在会上发布《2024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摘要。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处处长、“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秘书长苏葵主持会议。

焦扬在致辞中指出,教育交流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一环,承担着培养人才、增进互信、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使命。她强调,各院校应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拓展合作新空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她呼吁各院校携手共进,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行动,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陈志敏指出,教育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国际人才培养与合作的关键桥梁。他强调,各教育机构应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深化国际合作,加快培养“一带一路”急需人才,搭建资源共享与合作网络,推动全球教育治理朝着更公平、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论坛期间,傅博发布《2024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摘要。报告指出,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取得成效。高校国际化战略布局不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国际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师生国际流动更加频繁。中外合作办学在提质增效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未来,协会将围绕夯实信息平台,加强权威引领;深化科研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创新院校服务,提供精准赋能三大方向上持续发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蒙古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副馆长功布·布木策恩德,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内蒙古大学副校长达胡白乙拉,陕西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磊,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田世立,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马磊,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陈光荣,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冯丽伟,南宁师范大学东盟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素萍,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功布·布木策恩德在演讲中提到,中蒙两国教育合作不断深化,目前约6300名蒙古留学生在华学习,其中800余人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此外,蒙古国已与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多项教育合作,包括教师培训和汉语教学项目。公使表示,未来希望在现有合作基础上,重点推进教育数字化和绿色发展。

达胡白乙拉分享了边疆高校“一带一路”合作实践和多领域对蒙交流丰硕成果,展现边疆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为。

王磊分享了陕西理工大学“从汉中到中亚”的国际化产教融合新模式。该校与中亚8所高校密切作,培养中亚学生近百名,建成20余个汉语海外实习基地,连续举办“汉语桥”项目推动文化互鉴。学校着力探索数智化教育,并在多领域开展绿色科技合作,参与构建中吉高等教育共同体,助力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

论坛吸引来自各级院校、各类教育机构和企业参会代表200余人,共商“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记者 周文婷)

【责任编辑:王颖】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