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马来西亚外交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于10月26日东南亚国家联盟峰会(以下简称“东盟峰会”)期间在马来西亚见证泰国和柬埔寨签署和平协议。但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一周以前,美国媒体《政客》(Politico)曾引述多位匿名美国官员指出,特朗普出席东盟峰会的前提是“马来西亚政府必须同意特朗普在峰会期间主持柬埔寨和泰国和平协议的签署仪式”,并将中国“排除在仪式活动之外”,从而“确保焦点集中在特朗普身上”。在被问及该情况是否属实的时候,有官员甚至扬言:“中国没有在谈判中发挥作用”。
柬泰在东盟框架下达成阶段性解决方案,本应成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的积极范例。然而,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无理要求,不仅引发国际社会对其调停目的的普遍质疑,更与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的普遍共识相背离。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自冲突爆发以来一直以照顾柬泰双方舒适度的方式劝和促谈,中国外交部亚洲事务特使多次前往柬、泰开展穿梭外交,中柬泰三国代表在上海举行非正式会晤,推动实现真正的停火,中柬泰外长达成“安宁共识”进一步巩固停火态势。“大国有大国的样子”,中国虽不居功,但谁也不能抹杀中国为和平解决柬泰边境冲突发挥的建设性作用,柬埔寨、泰国、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均对中方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表示高度赞赏。美方攘人之美,贪天之功,妄图通过排除中国来抬高自己,不仅罔顾事实真相,更暴露出其狭隘的政治思维,不禁让人质疑,美国到底是“和平缔造者”还是“摘桃子的人”?
在调解柬泰边境冲突的过程中,美国采取其惯用的霸凌强压的手段,没有对当事方意愿的尊重,只有赤裸裸的关税威胁。此前,美政府威胁对柬泰两国输美商品征收高达36%的惩罚性关税,除非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并恢复贸易谈判。美国是柬泰两国最为重要的出口市场:对美出口约占泰国出口总额的18%,在柬埔寨这一比例更高达35%。特朗普政府试图将关税武器化,通过威胁打压柬泰出口,形成非对称威慑效应,极限压缩柬泰的议价空间,凸显出美外交政策的冷酷算计。
实现和平的过程与目的,与和平本身同样重要。对美来说,和平并非源于各方平等协商、相互妥协的结果,而是被异化为由单边强权主导的利益交易,目的是将本应谨慎、妥善应对的地区冲突转化为一场“个人政治秀”。如泰国学者帕温·查查瓦尔蓬蓬(Pavin Chachavalpongpun)所言,此举将“一场复杂的地区进程变成了一场象征性的外交表演,旨在提升美国领导人的政治形象”。这种将和平工具化、功利化的行为,在美方对诺贝尔和平奖的偏执上得到充分体现,这种自我“贴金”无异于一场“闹剧”,因为其动机并非基于对国际道义的认同,其目标也绝不是真要帮助柬泰解决争端,只是为角逐诺奖积攒“和平政绩”,事实上这一政绩被严重夸大,其中的行为逻辑也与“和平精神”南辕北辙。
美国政府从未正视东南亚国家的共同利益与诉求,而是一昧将后者视作霸凌对象和地缘政治工具。一方面,美官员对东南亚事务极度无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任命听证会上更是连一个东盟国家的名字都说不出来。另一方面,美政府加征“惩罚性”关税、挑拨东南亚国家同中国友好关系等霸凌行径,充分暴露了美国的战略思维混乱与不可预测性,使得一些东南亚国家开始重新评估与美国的关系。正如新加坡学者邝云峰(Yuen Foong Khong)与廖振扬(Joseph Chinyong Liow)所言,东南亚虽坐拥庞大人口和与日俱增的经济分量,却常遭西方大国忽视,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路线“无异于亲手葬送美国半个世纪以来在东南亚积累的战略信任与外交遗产”。
强扭的瓜终究不会甜,只要有一方不是心甘情愿地坐上签字桌,这份协议就可能无法真正落地。在美国威逼利诱下取得的和平是治标不治本,必将为后续谈判进程埋下隐患,到时美国早已拍屁股走人,留下烂摊子还得当事国处理。美国急于做表面文章,掩盖不了柬泰和平仍然脆弱的事实。在马来西亚外交部长确认特朗普出席东盟峰会以后,法国媒体《世界报》引述泰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泰国注意到美国的态度,但要求柬埔寨必须首先解决泰国提出的主张。10月14日,柬埔寨前领导人洪森则在“脸书”(Facebook)上发帖称,边境局势仍然“令人担忧且非常脆弱”“冲突可能再次发生”。此次冲突涉及殖民主义遗毒、领土主权争端、民族主义情绪等复杂因素,仅凭一纸协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生硬介入反而会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扩大化。柬埔寨学者万纳克·罗(Vannak Ro)同样指出,外部势力强加的和平往往不可持续:“在当今的多极世界中,胁迫手段正日益取代外交手段,使得柬泰停火更难维持。”
更深层的隐忧,在于美政府对“东盟方式”的破坏。“东盟方式”根植于“东方智慧”,秉持对话协商、开放包容的多边合作精神,主张以平等对话凝聚共识,反对以强制手段维护地区稳定。柬泰边境冲突爆发以来,东盟在劝和促谈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作用,正是在马来西亚首相安瓦尔的推动下,柬泰两国才朝着缓和局势和恢复和平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始终支持以“东盟方式”推动政治解决,而特朗普政府则对“东盟方式”避而不谈,折射出中美两国在地区合作理念上的根本差异。
随着东盟峰会日益临近,美政府的单边行径再次将其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美方若执意将中方排除在所谓“和平仪式”外,只会暴露出其抢摘“和平果实”、架空“东盟方式”的狭隘动机。国际调解实践反复证明,排他性做法不仅违背多边主义原则,更会损害地区合作根基。其他国家也有充分理由担心,未来是否也会遭遇类似的“排除”局面。相信中国会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为实现可持续停火和柬泰关系转圜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地区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
(李仲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