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那佐永龙滩育苗棚里,随处可见农户的忙碌身影。龙滩村农户们抢抓生产节令,脸上挂满笑容,进行抢收姜,忙得热火朝天,呈现出一幅幅丰获新景象。
今年,广西西林龙滩烟农探索的 “烟 + 姜” 育苗棚种植模式,让本地农业资源、以 “设施复用 + 茬口互补” 实现收入倍增的创新实践。这种模式跳出了单一作物的收益局限,让育苗棚从 “季节性生产工具” 变为 “全年增收载体”,让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通过“烟 + 姜”种植,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盘活龙滩村这片土地资源,实现生姜的增产,提升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带动周边村庄经济发展。
图为育苗棚种植生姜长势场景。黄馨醇摄
“烟 + 姜”“双轨增收” 亩均产值大幅提升
“烟 + 姜” 模式的核心是让育苗棚在一年内产生“烟草育苗” 与“生姜种植” 两笔收益,彻底改变过去 “育苗期赚钱、闲置期空耗” 的局面。
烟草育苗是当地烟农的传统主业,育苗棚原本的核心功能是为烟草种植提供优质幼苗,烟农可通过为烟草种植户提供育苗服务获得稳定收益。
烟草育苗集中在12月-2月,3月后育苗棚进入闲置期,而生姜的生长周期在3-11 月,恰好能 “填满” 这一期间空白。生姜作为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按当地亩产 3000 公斤左右、市场均价4元 / 公斤计算,每亩生姜可带来1.2万元左右的额外收入。每亩育苗棚的年综合产值可达 1.4 万 - 1.6 万元,较传统 “只育苗、不种姜” 的模式,收入提升幅度超过 4 倍,实现了 “一份土地,两份收成” 的收益跃迁。
复用现有设施,降低生姜种植的 “启动门槛”
生姜种植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需保温、遮阴、控湿),若单独新建大棚,每亩设施成本需数千元,会大幅压缩利润空间。而 “烟 + 姜” 模式的关键优势在于零额外设施投入,直接复用烟草育苗棚的现有资源。育苗棚的保温膜、遮阴网可满足生姜幼苗期的温度与光照需求,避免露天种植中低温、强光对生姜的损伤。棚内已有的灌溉管。道、通风设备,无需额外添置即可用于生姜的日常管理。烟草育苗后残留的土壤肥力再加之后期少量补肥,可支撑生姜生长,减少化肥使用量。
这种 “借棚种姜” 的方式,让烟农无需承担大棚建设的高额成本,仅需投入生姜种子、少量肥料与人工,就能启动种植,显著降低了生姜种植的 “成本门槛”,让利润空间更可观。
图为生姜成长情况。沈光辉摄
烟 + 姜”御灾稳产 筑牢烟农收入屏障
“烟 + 姜” 模式通过 “主业 + 副业” 的搭配,为烟农收入加上了 “双保险”。同时强化抵御自然风险,育苗棚的可控环境能减少暴雨、台风、低温等自然灾害对生姜的影响,相比露天种植,生姜的产量与品质更稳定,进一步降低了 “看天吃饭” 的风险。
科学衔接茬口,保障烟农长期收益稳定
当地烟农形成了固定的时间节奏 ——3月初完成烟草育苗移栽后,立即清理棚内残留,3月下旬完成生姜播种;11 月上中旬生姜采收后,预留 1个月对土壤进行翻耕、消毒,为次年烟草育苗做准备,确保 “烟” 与 “姜” 的生长周期完全错开,互不影响。
广西西林县龙滩村的 “烟 + 姜” 模式,不是简单的 “两种作物叠加”,而是通过资源复用、茬口优化、风险分散,将农业设施的 “闲置价值” 转化为 “增收价值”,既守住了烟草育苗的稳定收益,又开辟了生姜种植的增量空间,成为山区农户 “低成本、高收益、稳风险” 的农业增收典范。
下一步,西林烟草将进一步探索并推进新的模式,对生产技术进行全方为指导,争取找出多条强村富民的崭新路子,带动更多群众发家致富,使群众生活过得越来越精彩,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者回乡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一笔浓厚的色彩。(黄馨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