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加速度”“多维度” ——新疆涉外司法护航高水平开放

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律师阿曼卓力·拜看业务繁忙,每天至少要接听四五通来自哈萨克斯坦企业或个人的法律咨询电话。

“有温度”“加速度”“多维度” ——新疆涉外司法护航高水平开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9 14: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新疆霍尔果斯9月29日电(记者 曹音)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律师阿曼卓力·拜看业务繁忙,每天至少要接听四五通来自哈萨克斯坦企业或个人的法律咨询电话。

2024.12.10 霍尔果斯市人民法院干警与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联合纠纷化解平台成员单位工作人员联合调解

近日,阿曼卓力·拜看正为一家哈萨克斯坦物流公司答疑解惑。该公司与中国霍尔果斯某企业约定,将中方企业车辆保管运输至乌兹别克斯坦,约定总费用25万元(含10万元定金)。但完成运输后,因中方企业余款迟迟未结,该哈萨克斯坦企业向语言沟通顺畅且熟悉中国法律的阿曼卓力·拜看寻求帮助。

随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经贸往来日益密切,霍尔果斯口岸的涉外法律需求也在显著增长。阿曼卓力·拜看告诉记者,近两年他代理的涉外案件数量持续上升。“虽然更忙了,但办案效率更高了,成就感也更强。”他坦言,这得益于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人民法庭多元、便利的解纷机制和司法服务。

霍尔果斯,哈萨克语意为“积累财富的地方”,是连接亚欧大陆的“黄金通道”,也是集公路、铁路、管道、航空、光缆、邮件“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口岸,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欧洲陆路贸易的关键节点。

数据显示,2024年霍尔果斯口岸活力迸发:出入境旅客达137万人次,同比增长90%;出口汽车42.1万辆,同比增加38.6%,创历史新高;通行中欧(中亚)班列8730列、同比增长12.5%,过货量1208.4万吨、同比增长10.9%,两项数据均刷新纪录。

霍尔果斯市人民法院法官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联合纠纷化解平台与当事人电话联系案件相关内容

经贸往来愈发频繁,使得涉外因素矛盾纠纷逐渐增多。为精准服务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破解涉外纠纷化解难题,2024年12月26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人民法庭(以下简称:霍尔果斯片区法庭)正式揭牌成立,主要负责管辖片区内的民商事案件(含涉外案件),通过专业、便利、高效的司法服务,正在为边陲口岸的高质量开放发展保驾护航。

“有温度”

今年6月,霍尔果斯片区法庭成功在诉中调解了一起哈萨克斯坦籍当事人与中国籍当事人之间的车辆买卖合同纠纷。据了解,2023年6月,哈方当事人通过微信同意以23万元总价向中方当事人购买一辆汽车,并先行支付11.45万元。双方约定剩余11.55万元于2024年7月付清。由于中方当事人一直没能交付车辆,哈方当事人于今年4月向霍尔果斯片区法庭提起诉讼。

该案哈方当事人的代理律师阿曼卓力·拜看告诉记者,霍尔果斯片区法庭专门设立了涉外案件“绿色通道”,并配备精通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工作人员,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立案、保全申请等“一站式”服务。“这大幅提升了办案效率,也让中外当事人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据霍尔果斯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武国全介绍,除了“绿色通道”,霍尔果斯市人民法院还组建了涉外审判团队助力法庭审理涉外案件,提升案件质量,并挑选具有贸易、金融、物流等专业知识和工作背景的人民陪审员,建立专业涉外陪审员名册,进一步加强案件的审判质效。企业家李翔风就是其中一员。精通多种语言的她,在外贸、国际物流领域深耕30余年,深谙国际交易惯例与跨境沟通之道。其丰富的从业积淀,既为霍尔果斯片区法庭审理涉外纠纷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视角,也为法官精准把握争议背后的商事背景提供了辅助参考。“成为人民陪审员四年来,我见证了司法为民的全过程。”她说,“当我通过自身专业知识和工作积累洞察出原被告争议焦点背后的实质问题,助力法官及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时,我深感荣幸,而且陪审的过程也是我学习法律的过程。”

霍尔果斯市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立案庭庭长吕婷告诉记者,法庭将持续吸纳李翔风这类精通外语、熟悉国际贸易惯例的“外脑”力量,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强化对涉外条约、协议、民事法律学习培训,与甘肃政法大学、伊犁师范大学法学院等各大院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涉外审判能力建设,为中外当事人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法律服务。

数据显示,霍尔果斯片区法庭自成立以来,共受理民商事案件226件,其中涉外案件105件,主要集中在买卖合同、国际运输合同和劳务合同等方面。

霍尔果斯市人民法院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庭开庭审理现场

“加速度”

除霍尔果斯片区法庭外,新疆还先后设立喀什片区、乌鲁木齐片区法庭。这三个片区法庭的设立,不仅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服务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更以专业化司法服务为新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增添了“加速度”。

今年3月,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法庭(以下简称:乌鲁木齐片区法庭)揭牌成立,主要负责受理该片区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和与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内民商事案件。法庭成立后,仅用45天就成功调解一起乌兹别克斯坦籍与中国籍商人之间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

2023年5月,乌兹别克斯坦商人通过中间人介绍,向中国商人供应一批价值108500元人民币的钢丝。货物经跨境运输抵达乌鲁木齐后,中方商人称因物流环节出现问题,货物丢失,一直未向乌方商人支付货款。2023年12月,乌方商人前往乌鲁木齐追讨货款。12月28日,中方商人向乌方商人出具用维吾尔语打印的《还款协议》,承诺于2024年3月30日前偿还货款。此后,乌方商人多次索要,中方商人拖延未付。2025年4月,乌方商人向乌鲁木齐新市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案由乌鲁木齐片区法庭审理。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是重要的投资和贸易伙伴。在处理案件时,我们始终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兼相爱、交相利’理念。”新市区法院副院长王志栋告诉记者,本案中,双方当事人身处异国,且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法律和商业习惯存在较大差异,诉讼中的语言文字障碍、两地时差等因素都为本案审理工作的推进增加了诸多障碍。在案件办理中,乌鲁木齐片区法庭通过在线视频见证乌方当事人委托中国律师代理诉讼的过程,为其参与诉讼解决了时间和交通成本,同时调配了通晓乌兹别克语的工作人员在线上直接用乌兹别克语与乌方当事人交流,扫清了当事人之间直接沟通的语言障碍。针对双方争议焦点,审判团队先锁定双方无争议的货款金额,再围绕乌方当事人主张的赔偿逐一比对核算,进而促成其同意降低违约金诉求金额,不仅成功调解该纠纷,也为双方后续交往合作重塑了信任基础。

从乌方当事人起诉到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仅用了45天。“这么短时间,不出国就能解决问题,中国法律的高效公正可感可知。”5月15日收到乌鲁木齐片区法庭调解结案的法律文书后,乌方商人连连赞叹。

为乌方商人代理此案的律师哈力布韦·肉孜也为“加速度”的司法服务“点赞”。“从立案到结案仅45天,办案速度明显快于以往同类案件。法官运用在线视频见证委托和线上调解等创新方式,既降低了外方当事人因跨国诉讼产生的成本,也展现了我国司法的专业高效,有助于树立我国的国际司法形象。”她补充说道。

霍尔果斯市人民法院联合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联合纠纷化解平台成员单位开展普法活动 

“多维度”

中亚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额不断增长,全产业、多领域合作持续推进,涉外案件数量随之增长,法律需求也日益多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数据显示,全区法院受理的各类涉外民商事案件由2021年的112件增至2024年的226件。今年1月1日至9月13日,受理案件量已达283件。从案由分布看,从2024年开始,合同类案件已超过婚姻家庭类案件。从地域分布看,这些涉外案件主要集中在伊犁霍尔果斯、乌鲁木齐等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较高区域。

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高质量的法治保障。自治区高院民一庭庭长谭婷告诉记者,中国(新疆)自由贸易区三个片区法庭将持续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涉外审判机制,培育涉外审判团队,服务好向西开放大局,坚持对外开放决策部署到哪里,涉外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力争以高质效司法服务“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助力创建中国向西开放桥头堡。

霍尔果斯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长武国全也表示,霍尔果斯片区法庭在加强涉外审判能力建设的同时,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入驻中哈联合纠纷化解平台持续提供司法服务、联动霍尔果斯驿路国际法务区等方式做实自贸纠纷源头预防与实质化解,“多维度”助推涉外法治功能升级,助力打造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优选地。

据介绍,中哈联合纠纷化解平台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统一部署下于2021年7月实质化运行。平台内设调解室、律师办公室、法律咨询室、公证室和法官工作室,旨在为中外市场主体提供调解、仲裁、公证、法律咨询、翻译等服务和保障,构建便利快捷、智能精准、低成本的“一站式”争端解决中心。2024年8月,霍尔果斯驿路国际法务区正式启动运行。作为全区首个县市层面推动建设的现代服务聚集区,其立足“涉外法律研究、涉外法律启蒙、涉外法律服务、困难诉求解决”四大职能,已引进律所、调解组织、国际仲裁、商务咨询、知识产权等涉外法律服务机构26家。(完)

【责任编辑:李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