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新疆那拉提9月30日电(记者 曹音)每年的放牧期,新疆伊犁那拉提草原上都能看到阿依特奴尔·波拉提别克和同事们的身影。他们骑着马、背着国徽、带着馕,穿行在毡房与牧道之间,把司法服务送到牧民和游客身边。
“游客来自五湖四海,牧民又居住遥远分散,我们就把法庭‘搬’到草原上,方便他们就地解决矛盾纠纷。”那拉提人民法庭庭长阿依特奴尔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巡回审判在夏季还会更频繁,每月达两三次。
每年暑期,都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旅游旺季,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大批游客。据伊犁州文旅部门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1至7月,伊犁州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493.29万人次,同比增长10.31%。
为高效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伊犁州分院部署州直两级法院在国家4A级、5A级景区等旅游资源集中区域设立15个旅游巡回法庭,开通涉旅纠纷“绿色通道”,并配备双语法官团队,深入草原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司法服务,实现“就地立案、就地调解、就地审理”。数据显示,近两年伊犁州直两级法院共处理涉旅纠纷187件,诉前调解率达91%。
2024年7月,73岁的游客陈先生在那拉提景区骑马时,摔下马腿部受伤,与马队就赔偿金额问题争执不下。收到求助后,阿依特奴尔赶到现场了解情况。除了耐心讲解法律条文,他还联系第三方评估公司确定合理赔偿金额。最终,马队同意赔偿陈先生4万元,并承诺承担后续治疗中超出部分的合理费用。“游客在景区逗留时间短,不希望因纠纷耽误行程、影响心情,所以快速响应、快速解纷是巡回法庭办理涉旅纠纷的关键。”阿依特奴尔说。
据新源县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古丽孜拉·排祖拉介绍,为实现速调速审速结的目标,法院在景区入口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组建“法官+特邀调解员+行业顾问”团队,提供“7x24不打烊”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我们也推动形成‘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域’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公众法律意识。”古丽孜拉表示,优化司法服务的同时,新源县人民法院还主动打破部门壁垒,构建“法庭+政府+行业+社会”多元协作机制,加大与文化旅游、市场监督、公安、行业协会等部门联动,形成文旅融合发展合力。
畅通游客法律咨询渠道之余,那拉提旅游巡回法庭兼顾“草原牧情”,努力在牧民家门口化解他们的烦心事。2024年3月,牧民巴某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因1190亩草场的经营使用问题引发了矛盾。母亲希望由小儿子经营管理草场,但大儿子坚持平等分割,并擅自允许他人付费使用草场,这让兄弟二人的矛盾升级,关系剑拔弩张。
为避免进一步发生冲突,阿依特奴尔带上法庭干警赶到草场,联合当地司法所、草原监理站、村委会等部门,在兄弟二人家门口展开调解。除了向他们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家庭承包权益共有”的相关规定,阐明草场“按户承包、长期不变,不得私自转租”的政策,法庭还召集他们的长辈,通过回忆两兄弟共同参与草场管护的过往,唤起他们的亲情纽带。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双方最终“化干戈为玉帛”:草场经营权由兄弟俩平等继承,放牧期实行共同管理,任何一方不得单方允许外人使用;母亲作为见证人监督协议的履行。
“这种纠纷如果到法院审判结案,兄弟俩的感情势必也会受到影响。”阿依特奴尔说,“现在通过调解解决,既依法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家庭和睦和牧区稳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谭婷告诉记者,新疆至今已有275个人民法庭分布在天山南北的草场牧区、沙漠绿洲的镇街村社,化解矛盾纠纷数量自2020年3万余件上升至2024年10万余件,服判息诉率超95%,最大限度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她表示,新疆法院将持续聚焦旅游产业发展与丝路文化遗产保护,关注新疆景区旅游爆发式增长态势,因地制宜探索“阵地+巡回”办案模式,融入多元解纷工作格局,助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