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杞县:花生邂逅非遗 链起产业致富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5 16:3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05 16: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2日,在河南开封杞县阳堌镇6万亩连绵的花生田里,小面积早熟花生已率先进入采收期。走进孟寨村花生田间,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将一株株饱满的花生从土中拔出、归拢。据了解,今年该镇花生长势良好,预计还有15天进入大面积采收期,丰收在望。

近年来,阳堌镇依托全镇土壤适宜、优种高产的6万多亩耕地,其中90%以上种植出油率高的花生品种,构建了从田间到餐桌再到文化的坚实产业链。当地将年产值数十亿的花生产业与县级非遗绳编技艺创造性结合,让寻常的花生焕发出别样的文化光彩。从田间丰收的“金果子”,到巧手编织的“金花生”,一条融合产业根基与文化灵魂的致富链正在徐徐展开。

阳堌的花生产业根基深厚。广袤的种植面积为产业提供了源头活水,全镇32家收购企业年交易量达40万吨,交易额34亿元,业务覆盖直径达300公里,每到收购旺季,2000余台运输车辆往来穿梭,200余人在镇内务工,116家餐饮服务场所生意红火。花生产业园核心区有龙头企业6家,年深加工花生产品4.5万吨,其中世纪春、佰全农贸两家企业生产的花生米不仅卖到全国,更出口到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阳堌镇党委书记郑巍说:“我们依托花生大市场,不仅要做好种植和深加工,更要深挖花生的文化内涵,实现延链、补链、强链,让一粒花生承载更多可能。”

这一“强链”的关键落点,在于文化创意与非遗传承的赋能。阳堌镇积极发掘并支持本地文化瑰宝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湛六绳编”。在镇党委的鼓励下,代表性传承人刘学允、吴姗姗夫妇聚焦家乡的特产花生这一“金色名片”,精心制作了一系列富有乡土气息的绳编作品。匠人们运用湛六绳编“结、绕、缠、编、抽”的精湛技艺,选用金、银等色泽丝线,巧妙搭配南红、珍珠、玉石等配饰,创作出形态逼真、寓意丰收与吉祥的“金花生”“银花生”等绳编挂件。这些作品小巧玲珑、精致典雅,完美融合了传统技艺的韵味与现代审美需求。

这些凝聚匠心的绳编花生,成为阳堌镇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与“金色名片”。镇党委、政府将其选定为特色伴手礼,专门用于赠送给前来考察指导、洽谈合作的客商以及尊贵访客。“以最具阳堌特色的花生为原型,融入本地非遗技艺,‘金花生’‘银花生’作为礼品极具文化辨识度和纪念意义,能够让收到者直观感受到阳堌的产业特色与文化底蕴。通过礼品这一情感纽带,极大地提升了‘阳堌花生’区域公共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传播力。”郑巍说。

展望未来,郑巍表示:“从全县最大的花生种植基地,到繁忙的交易加工中心,我们筑牢了产业根基。如今,通过非遗传承人巧手编织的‘金花生’‘银花生’,我们在文化价值层面实现了花生产业的新飞跃。这不仅是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更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灵魂。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花生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转型,同时大力支持非遗传承创新,让这些承载阳堌故事与祝福的‘金名片’,借助四海宾朋传播得更广更远,讲述阳堌镇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新篇章。”(图片/刘慧敏 刘启旸 李宁)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