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南的新野大地上,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满头华发却精神矍铄,离开岗位仍心系民生,用岁月沉淀的智慧与热忱,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战场上续写着“老有所为”的精彩篇章。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老干部局以“豫老有为”映初心、“宛美银发”展风采活动为抓手,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老干部志愿服务体系,尤其注重发挥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五老”群体的优势,让银发力量成为推动县域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建强体系:让银龄力量聚沙成塔
“做好老干部工作,既要怀敬老之心,更要搭干事之台。”新野县老干部局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工作的出发点。在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该县率先构建起“县级志愿服务总队+各单位小分队”的联动格局,由组织部门牵头,联合民政、文旅等多部门组建县级总队,20余支单位小分队中,“五老”群体占比超70%,他们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形成上下贯通的组织网络。
退休干部芦胜军的故事,正是体系化运作的生动注脚。作为农业战线老专家代表,这位有着30年农技经验的“土秀才”,在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牵头成立大河蔬菜合作社,带着14支专业志愿服务队的农业骨干(其中80%为退休农技人员),在田间地头开设“流动课堂”。如今,这个拥有5000亩基地的合作社,已带动616户农户年均增收1500元,从省级示范社成长为国家级示范社,大棚里的绿色蔬菜成了乡亲们的“致富菜”。
为让志愿服务常态长效,该县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每月组织老干部代表座谈交流,“五老”代表占比达85%。教体系统以“党建带关建”为引领,老教师们组成“红色宣讲团”,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走进校园用亲身经历为青少年播撒红色种子。这种“制度+活动”的模式,让零散的银发力量拧成了一股绳。
深耕基层:让岁月智慧发光发热
“五老”群体最懂基层、最贴民心,他们用一辈子积累的经验智慧,成为基层治理的“减压阀”、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老于,这起纠纷就靠您了。”在新野县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室,退休干部于进红总能听到这样的托付。这位审计局退休的老模范,带着4名退休同志(含2名老党员、1名老战士)组成调解团队,去年一年就化解医疗纠纷150余起,调成率近95%。在县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纠纷中,他们创新“背对背调解法”,老党员张富海用30年基层工作经验讲政策,老战士赵玉亭以战场历练出的公信力稳情绪,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实现了“还医院宁静、还医患公正”的良好效果。
这样的故事在新野俯拾皆是。交通调解委员会的退休交警李存堂(老模范),带着团队成功调解事故304起,涉案金额超千万元,实现信访“零投诉”;公安局退休干部田富朝(老党员)驻守汉城街道矛盾调解中心,用38年公安工作经验化解邻里纠纷,被群众称为“社区老娘舅”。老干部局通过分类引导,让懂法律的老党员“坐诊”调解室,擅技术的老专家扎根田间,会教育的老教师走进校园,让“五老”特长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五老”力量同样耀眼。沙堰镇五老人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不仅建起教育奖励基金,四年资助近百名大学生,还邀请心理专家为考生做辅导。陈庆华是位退休老教师,他带着3名老党员逐户走访贫困生家庭,记录下200多页的“助学档案”;焦店村退休干部(老模范)发起的基金协会,带动乡贤捐款助学,2024年就资助32名新生,那句“学成不忘报家乡”的嘱托,成了学子们的座右铭。上港乡老党员组成的“产业服务队”,手把手教农户种植洋葱,让1000多亩洋葱亩均增收3000元,乡亲们说:“老党员的话,我们信!跟着干,准没错!”
文化传承: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五老”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人,他们用行动守护红色记忆,留住乡愁根脉。
“东方红,太阳升……”在淯水河畔,李亚明、马群栓带领的合唱队歌声嘹亮。这支由老战士、老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带着《长征》《红梅赞》等红色歌曲走进校园社区,用旋律传承红色记忆。78岁的老战士周文斌,每次演出都穿起旧军装,唱起《打靶归来》时总会哽咽:“这首歌里有我的青春,更有不能忘的初心。”老干部局整合279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这些文化活动提供场地支持,让红色歌声响彻城乡。
更令人动容的是,马景新、孟宪梅等8位退休老同志,退休不褪色,始终以笔墨为犁,在文字田畴里深耕不辍。2025年他们在省级以上媒体笔耕收获30余篇作品,仅《老人春秋》杂志就刊发8篇。这些文字里,藏着的不仅是岁月沉淀的智慧,更是对热爱的执着、对生活的赤诚。他们用笔力诠释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品格,这份不因岁月流逝而消减的热忱,格外动人。2025年3月,有16位退休老干部(含8名老党员、5名老教师)采编《新野乡村故事》的壮举。老同志马景新为写好《望夫石》传说,先后3次到新野沙堰的村庄走访,整理出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老党员王云强骑电车走遍全县13个乡镇,收集非遗猴艺、黄酒酿造等传统技艺资料。两个多月里,他们顶着酷暑下乡采风,最终完成多篇文稿,从非遗技艺到民俗风情,从移风易俗到企业家故事,用笔墨留住了乡愁记忆。
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五老”化身成长引路人。公安局退休干部马汉庆(老党员)担任网吧监督队队长,既引导青少年用好网络,又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东北师大毕业的李忠义(老教师)开办心理工作室,38场家庭教育报告会惠及2万余人,还帮助施庵镇特困家庭的孩子重返校园。县关工委组织的五老报告团,老战士讲战斗故事,老模范谈奋斗经历,2025年已开展党史宣讲16场,1.4万名师生在红色故事中汲取力量。王集镇老党员宣讲团,用“土话”讲党史,把“大道理”变成“家常话”,让村民们听得进、记得牢,去年以来已开展宣讲42场,听众超万人次。
贴心保障:让银发志愿服务暖心续航
“要让老干部安心奉献,就得解决后顾之忧。”新野县的这句承诺,在“五老”群体身上体现得尤为真切。该县制定《老干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办法》,明确服务标准与安全规范,特别针对“五老”群体设立健康保障机制——每次大型活动前安排免费体检,为70岁以上“五老”志愿者配备应急药品包,组织、民政、财政等部门联动解决队伍建设难题,让志愿服务有章可循。
资源支持上更是不遗余力。老年大学开设“五老”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班,从政策理论到应急救护,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免费提供活动场地,专门为老战士设置“红色讲堂”,为老教师配备教学器材,让“五老”活动有阵地、服务有平台。每年重阳节,老干部大学艺术团都会赴养老中心慰问演出,老战士与养老院的老兵合唱《我是一个兵》,老教师为老人读报解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合唱声里,是敬老与奉献的双向奔赴。
激励关怀同样暖心。新野公众号定期推送“五老”志愿者事迹,老模范于进红、老专家芦胜军等12人的故事被省市媒体报道;春节前夕,老干部局组织走访慰问,为困难“五老”送去温暖;“红心向党、宛美银发”评选中,于建浩等老干部的事迹广为流传,他带领的公安局老干部党支部还获评“省级示范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王集镇为“五老”志愿者制作“服务积分卡”,积分可兑换体检套餐、文化用品,让奉献有回报、付出有尊严。
如今的新野,从调解室里老党员的耐心劝导到田间地头老专家的技术指导,从校园里老教师的红色宣讲到书桌前老模范的故事采编,从广场上老战士的嘹亮歌声到乡村里“五老”共同的助学行动,老干部志愿服务已融入城乡肌理。正如一位退休老教师所说:“只要群众需要,我们就继续发光发热。”在新野县老干部局的引领下,这群“不老松”正以最美的姿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银发动能”。(图/梁浩杰 朱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