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中,中国铁路以高效的运输动力、贴心的关怀服务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如一条钢铁动脉,却温柔细腻的,为世运会的成功举办注入澎湃动力,彰显着独特的铁路精神。
高效运力,构建国际级运输网络。世运会期间,面对全球人员与物资的虹吸效应,铁路部门实施动态运力调配机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测客流密度,采取热点线路增开直达专列、重联编组扩容运能等策略,实现分钟级运力响应。针对赛事器材运输,创新启用国际联运绿色通道,依托中欧班列“蓉欧速达”线路,将奥地利定制索道滑水设备的运输周期从海运45天压缩至11天,创下单件超限货物国际铁路运输时效纪录。
人文关怀,织就全场景服务网络。在服务细节设计上,车站、列车构建三维防护体系:站台铺设防滑系数达R10级的复合材料地垫,候车区搭建抗风压8级的智能风雨连廊,列车配备恒温恒湿毛毯存储舱应对极端天气。针对运动员装备特性,研发模块化行李固定装置,采用航空航天级缓冲材料对滑雪板、冲浪板等器材进行三维空间定制化收纳,实现1.5吨级超规行李安全运输。
智慧服务方面,部署生物识别闸机集群,通过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实现30秒无感通行;开发多语种导航矩阵系统,集成英、法、意等12种语言AR导航功能;设立世运服务中枢,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时优化客流路径,使国际旅客平均换乘耗时缩短至4.2分钟。
一丝不苟,展现”铁路人”敬业精神。中国铁路在成都世运会中的杰出贡献,离不开每一位“铁路人”的默默付出。从调度室内紧盯屏幕、精心规划列车运行图的调度员,到接触网工对受电弓高压设备精准度达0.1毫米的精确校准;从站台上来回奔走、引导旅客的乘务员、志愿者,到日夜不停、星夜兼程的火车司机,每个铁路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诠释着铁路精神的内涵。
当世运圣火渐熄,中国铁路用钢轨丈量出的不仅是速度与温度的刻度,更是新时代大国基建的担当图谱。“从45天变11天”的中欧班列奇迹,到“30秒无感通行”的智慧服务革命,这场国际赛事不仅检验了铁路运输的硬实力,更彰显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价值内核。正如铁轨延伸向远方,中国铁路的服务精神也将持续突破边界——期待更多钢铁动脉以创新为轮、以责任为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上书写新的时代篇章。(薛春阳 李欣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