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野:乡村“大喇叭”变身移风易俗节目“大舞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5 17:2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25 17: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各位乡亲,今天咱聊聊‘婚事新办’的门道。隔壁村老王家闺女上礼拜结婚,没要高额彩礼,小两口用攒的钱开了个小超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8月22日清晨,熟悉的乡音从村口的大喇叭里传出,带着泥土气息的“会长说事”,像贴心的叮嘱般钻进家家户户。如今,在新野县,乡村“大喇叭”不再是单纯的通知工具,而是被巧妙打造成移风易俗的“空中舞台”,让文明新风顺着声波走进田间地头、融入村民生活。

内容“接地气”,节目成了“生活指南”

“大喇叭里说的都是咱身边事儿,听着亲切,道理也听得进去。”这是村民们对广播节目的普遍感受。为了让移风易俗内容不“悬浮”,新野县在节目设计上花足了功夫:用方言土语解读《村规民约》,把红白喜事简办标准编成顺口溜;邀请村民当“主角”,讲述自家从“大操大办”到“节俭办事”的转变故事;甚至把村民关心的“随礼金额怎么定”“宴席规模怎么控”等问题,做成“问答小剧场”,用对话形式讲清道理。

新野县上庄乡山坡村的“喇叭节目单”上,既有固定的《新风故事会》,每天分享一个本地文明案例;也有灵活的《应急小贴士》,比如遇村民筹备宴席时,及时播报简办流程和补贴政策。村民李大叔笑着说:“以前办丧事心里没底,总怕办简单了被人说不孝,现在喇叭里天天讲‘厚养薄葬才是真孝顺’,还有现成的流程可参考,咱心里踏实多了。”

形式“活起来”,听广播成了“日常习惯”

“喇叭一响,大家就知道该‘听课’了。”为了让节目不枯燥,各地创新传播形式,让广播从“单向灌输”变成“互动参与”。有的村开设“村民点单”环节,村民通过电话或微信群“点”想听的内容,比如“想听听如何拒绝亲戚的过度随礼”“想知道垃圾分类和移风易俗有啥关系”,村委会根据点单内容调整节目;有的村邀请老党员、乡贤担任“特邀主播”,用拉家常的语气聊变化,比如“我年轻时结婚就两床被子,日子照样过红火,现在彩礼高了反而成了负担”,用亲身经历引发共鸣。

时间安排上也贴合村民生活:清晨六点半播“晨间提醒”,结合农活场景说节俭;午间十二点播“故事时间”,趁村民吃饭时讲案例;傍晚六点播“互动热线”,接听村民疑问并现场解答。久而久之,“听喇叭”成了村民的日常,有的老人甚至会准时搬个小板凳坐在喇叭下,边听边和邻里讨论。

效果“看得见”,新风尚走进“千家万户”

“喇叭虽小,作用真不小。”如今,在“大喇叭”的持续播报下,河南省新野县乡村的风气悄然改变:施庵镇东杨营村红白喜事平均花费较之前下降60%,彩礼金额控制在政策红线内的家庭达90%以上,不断涌现出“零彩礼”典型事例;有的村民主动取消“升学宴”“乔迁宴”,转而用“家庭读书会”“公益劳动”等方式庆祝;新甸铺镇津湾村通过喇叭宣传“积分制”,村民践行移风易俗能换生活用品,参与热情越来越高。

正如新甸铺镇津湾村村支书王玉森所说:“大喇叭的魔力,在于它能钻进柴米油盐的生活里,让移风易俗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变成‘办事前先听听喇叭怎么说’的自觉,变成‘邻居家这么办,我也这么学’的默契。”如今,这一声声带着温度的广播,正让文明新风像春雨般浸润乡村,让移风易俗的种子在千家万户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