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已立秋,但仍然湿热,这种天气往往是高血压患者的“劲敌”,因为血压波动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的异常变化。平稳度过这一时期,大家需做好自我监测,稳住血压,护好心脏。
湿热易致血压波动血管痉挛
当空气湿度超过80%、气温维持在30℃以上时,人体将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高温促使身体通过大量出汗来散热,导致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上升,就如同流动的河流变成了黏稠的泥浆,心脏需要更加用力做功才能推动血液循环。另一方面,高湿会阻碍汗液的蒸发,使身体的散热效率大幅下降,再加上气压偏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心脏只能承担更大的负荷以保障全身的供氧需求。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精神压力等因素相关,周围环境也可以影响血压稳定。
夏天气温高、湿度大,尤其是极端的潮热天气,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更具挑战性。气温升高可使血管扩张,出汗会降低血容量,部分高血压患者以及血压正常的人群,可能出现血压降低的情况;而高温和低血容量又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造成心率上升、血管收缩,引起部分患者心悸、烦躁、血压升高。有研究表明,湿度每增加10%,血压波动幅度将增加5-8mmHg。这种忽高忽低的血压波动最危险,如同反复拉扯的橡皮筋,极易导致血管痉挛。痉挛的血管不只限于冠状动脉,也包括脑血管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血管,这是湿热天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数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合理饮食给血管“减负”
湿热天气中,高血压患者要在饮食上做一些节制和调整,合理的饮食方式可以给血管“减负”。
控盐补钾稳定血压 天气湿热,人们易偏爱重口味的食物以提振食欲,然而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担。建议正常人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高血压患者应控制在3-5g。但如果是进行大量体力活动、大量出汗的人群,可适当增加盐的摄入。
少量多次科学饮水 夏季出汗较多,宜少量、多次饮水。比较合理的方法是将每日1500-2000毫升的饮水量(心衰患者需遵医嘱)分成8-10次,每次饮用100-150毫升的温水或淡茶水。高血压患者在清晨起床后宜空腹饮用一杯温水,有助于及时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
拒绝“冰刺激”呵护血管 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喜爱用冷饮消暑,但突如其来的寒凉刺激,会使血管急剧收缩,犹如瞬间被捏住的水管,极易引发胃痉挛甚至心绞痛。老年人及高血压患者要避免这种体内环境的剧烈温差,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健康人群也建议将饮品在室温下静置15分钟后再饮用。
清淡饮食远离“重口味” 炸鸡、火锅等油炸、麻辣的重口味食物会像无形的“黏合剂”悄悄推高血脂、加重血液黏稠,让身体在湿邪侵扰下更添负担。医生建议大家尤其是高血压患者选择冬瓜、丝瓜等具有祛湿功效的蔬菜,搭配清蒸鱼、瘦肉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这样既能有效补充营养,又不会对血管造成负担。高血压患者在保障每天基本的能量和蛋白质供应时,还应减少油脂摄入,增加纤维素的比重,保持大便通畅。
举手之劳可稳压护心
血压监测“定时定点” 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清晨起床后半小时及晚间入睡前各测量一次血压,测量前需静坐5分钟,确保情绪平稳。若连续3天血压值超过140/90mmHg,应就医评估是否要调整药物剂量。
外出“装备”要齐全 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外出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建议启用手机自带的“紧急联系人”功能,以便一键呼救。同时,随身携带记录有疾病史和用药情况的卡片,以便在意外发生时,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适当给心脏“松绑” 持续的湿热天气容易引发人们的烦躁和焦虑情绪,而情绪波动正是心血管疾病的催化剂。研究表明,暴怒时人体血压会瞬间升高30-50mmHg,心脏耗氧量增加40%以上。因此,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安排固定的半小时“放松时间”,通过聆听舒缓音乐、深呼吸或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从而稳定心率和血压。
有运动习惯的人要遵循3个原则“温和”运动。
一是选择舒缓的运动 高血压患者适合练习相对“温和”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
二是把握“黄金时段” 一天中最适宜运动的时段为6-7时或19-20时,气温相对较低,湿度相对较小。适可而止的运动量和循序渐进的锻炼计划,能帮助高血压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增强体质。若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休息后无法缓解的建议就医。
三是在室内运动需“控温” 使用空调宜将温度设定在26℃左右,避免与室外的温差过大。运动结束后,切勿直接对着空调出风口吹风。如要洗澡,需用干毛巾擦去汗水并休息约15分钟,沐浴的水温控制在37℃至40℃之间,以防血管骤然收缩。
(作者为北京市第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