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鲜报丨为了人民健康的重托,中国医师加油!

2025年8月19日,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

新华鲜报丨为了人民健康的重托,中国医师加油!

来源:新华社 2025-08-19 22: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凌晨,救护车顶灯频闪,急停在医院楼前。按压,注射,抢救争分夺秒,直到监护器上亮起心跳复苏的波动……

性命相托!看似寻常的一幕背后,是多少白衣天使全力以赴。

2025年8月19日,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500万余名中国医师,总计超1200万名卫生技术人员,支撑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人均预期寿命79岁,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健康主要指标均位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努力促进医学进步,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中国医师勇往直前。

医德兴,患者方能心安

扎根边疆50余年,巡诊超过40万公里,和同事们一起治疗肝胆病患者超14万名,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原院长庄仕华珍藏的小本子里,记着所有重病患者的电话。

医生的听诊器,听的是心跳,也是民心。寒风呼啸的边境哨所,需要义诊的偏远山区,庄仕华总是如约而至。

“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古之医者如此自勉,今之医者也这般挂怀。

医者之德,在数十年如一日守护一方健康。

科尔沁沙地南缘,辽宁省阜新市阿尔乡村。一件白大衣、一辆二八自行车,村医梁春荣风里来、沙里去的日子,一走就是30多年。

严寒酷暑,白天黑夜,只要村民看病需要,他随叫随到。靠着“尽量别得病”“有病小钱治”“没钱也能治”这三个药方,他成了乡亲们的贴心人,也获评2025年“最美医生”。

医者之德,也在电光石火间迸发出见义而为的大勇。

今年6月,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张军桥在救助当地落水者时牺牲,生命定格在38岁的灿烂年华。

舍生忘死,为了一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陌生人,张军桥的弟弟一度想不通。当穿上哥哥留下的白大衣,共情在瞬间涌上心头:他是一名医生啊,他就是要去救人!

救死扶伤,从来不是一句虚言,而是外化于行的誓言。

“时刻尊重、关心、爱护患者”“听从号令、不惧艰险,勇担符合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连日来,全国多地医疗机构围绕新版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守护职业初心。

医德兴,则医风正,则患者心安。牢记人民健康的重托,一袭白衣更显庄重。

医术昌,民众方能无恙

“在工作的每一天、对待每一个病人都要全心全意,把救死扶伤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

荣获2024年度吴阶平医学奖时,90多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原副院长郭应禄道出心中对医学的理解。

从医60余年的郭应禄,从未离开过临床:完成国内首例双卵孪生者之间的肾移植;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台体外冲击波碎石样机;首创俯卧位治疗输尿管结石……他总是谦逊地说:“我首先是个大夫。”

钻研医术、勇担重任,是每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底色与使命担当。

从医30多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总是步履匆匆,他为一件事着急:把血癌病人的生命,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面对这个世界难题,黄晓军带领团队首创“北京方案”,如今已成为治疗白血病、骨髓移植的主流方案,为全球更多血癌患者带来生命的福音。

医术昌,更多民众方能无恙。然而,要攻克疑难杂症、勇攀医学高峰,需要怎样的艰辛付出?

脊髓血管畸形,曾让无数患者终身被轮椅禁锢。多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带领团队,在脑血管的迷宫中为患者寻找生路。他算了一本“时间账”:一般神外医生培训需要7至10年,而要做到开颅、介入“双精通”,需要15至20年。

对治疗追求“至精至微”,只为让患者少一些、再少一些病痛。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响应党的号召,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大家和“最美医生”。

如今,全国医疗机构每年总诊疗人次超95亿;兼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健康问题;群众不仅希望“看上病”,还希望“在家门口看好病”……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中国医师正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发展之路。

担重任,让健康中国底色更鲜亮

这是一家三甲医院麻醉医师的日常,接近1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表:

早晨7点抵达科室,术前准备,8点多开始第一台手术,病人接替上台,医师没有“中场休息”;

忙到12点,顶多能有20分钟吃午饭,下午依然是手术连轴转,20分钟内解决晚饭;

临近22点结束手术,再回病房访视次日手术患者,结束一日工作。

为病人看病,医生有时自己却忙到没时间看病。在上千名“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中,太多人都是这样的“拼命三郎”,把医者仁心写进每一个日日夜夜。

默默守护百姓健康,这些医者平凡而又不凡。

医之大者,悬壶济世。曾经,多少人心怀救死扶伤的初心,将行医作为人生追求。

古有李时珍踏青山、尝百草,只为“寿国以寿万民”,用20多年光阴编撰《本草纲目》;近有“万婴之母”林巧稚,待患者如亲人,亲手迎接五万多个新生命。

如今,这些初心被揉进一个个看诊开药的细碎日常里:深夜仍紧张忙碌的重症病房,无影灯下连台手术的身影,奔走在医院长廊里的脚步……

辛劳有加,如何进一步以患者为中心?

在医师节的特别日子里,许多医生这样共勉:对待孩子,多一点细语轻声的温柔;对待老年患者,多一些不厌其烦的温暖;对待重症患者,多一点“一起努力”的坚定;对待急诊患者,多一些“再快一秒”的紧迫感……

医者,以敬畏之心待生命,以专业之能行使命;社会,给予医务人员更多的理解与信任——唯有社会同心、医患并肩,才能在守护健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对可亲、可敬、可爱的医师们道一声:谢谢,辛苦了!

让我们携手同行,让健康中国的底色更加鲜亮!

策划:陈芳

记者:董瑞丰、彭韵佳、李恒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何思】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